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TUhjnbcbe - 2024/4/7 17:14:00

目前,南安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类79项,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省级保护名录9项,泉州级保护名录34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32人,其中省级传承人2人、泉州市级传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灯、蛇脱壳古阵法、南音、高甲戏、木偶雕刻等5个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南安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有7项,省级1个,泉州市级4个,南安市级2个。

省级:南安“蛇脱壳”古阵法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发祥于南安丰州桃源的太祖拳,溯源于唐,定型于宋,盛于明清,是泉州南少林五大拳种之一,是见证我国南少林在泉州的有力证据。其基本特征为:刚柔相济的风格,注重实战的招式,生产生活用具都可成为武术器械,特别是保留有独特的“蛇脱壳”阵法,为我国武术界所独有,且千年来一直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对我国武术的悠久历史具有研究价值,值得保护。

泉州市级:掷铙钹(南安)

掷铙钹,是流传在泉州市南安、晋江、安溪等县的一种道教舞蹈,行话称“演金”。掷铙钹,主要用于“做功德”。

铙钹是铜制的佛教法器,也是佛教音乐中的打击乐器。“掷铙钹”就是以铙钹为道具,表演出各种高难度的杂技,成为这一特定场合的融宗教、艺术于一体的表演项目。

泉州市级:刣狮(朴里)

南安市级:宰狮(官桥)和江崎狮阵

朴里刣狮、官桥宰狮和江崎狮阵这三者内容大致相同,皆师承泉州少林寺。乾隆二十八年(年)秋,朝廷下诏焚毁泉州少林寺,少林武僧了凡则隐伏于一片寺(官桥镇),并在水头沿海一带继续传授少林拳术。为避清廷查禁,不得不改换面目,以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娱神娱人为由,在弄狮的基础上创造了武术表演的技击。其综合了武术表演和格斗技击,表演人员在30人以上,多时可达90多人。表演分三场,即排阵、弄狮、刣狮,缺一不可。“排阵”即演练阵法;“弄狮”是通过各种兵器去戏弄“狮子”;“刣狮”即武士们手执不同的武器和“狮子”进行格斗。

泉州市级:泉州妆阁——诗山铁枝阁和洪濑蜈蚣阁

“妆阁”,也叫艺阁,是指用一张绑好两根铁棍的板凳组成一个小舞台,大人或小孩扮演各种角色在小舞台上表演,并由成年壮汉抬着。诗山铁枝阁、洪濑蜈蚣阁,都属妆阁。

诗山镇的铁枝阁,以女孩童化装成古装人物在特制的“阁棚”上演唱南音,“阁棚”由壮汉扛抬行进,乐器弹奏者则紧跟移动的“阁棚”边走边伴奏。演唱曲目与扮演角色相关的系列南曲。

洪濑蜈蚣阁,通常由几块至十几块木板连接组合而成,每块“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即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因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阁棚”装饰得五彩缤纷,每块“阁棚”皆坐一孩童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见的有《水漫金山寺》《水浒》《陈三五娘》等角色的数量可示情况增减。洪濑蜈蚣阁是依附洪濑天香巡游民俗活动壮大而发展的一个游艺项目,“阁队”在首尾处分别装上龙头、龙尾或凤头,凤尾的,故又称之为“龙阁”或“凤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