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5月17日讯(泉州晚报记者王金植)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现代城市文明的浸润和滋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亮城市之美。昨日,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今年泉州市将建设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届时,群众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碰到颇具创意的城市书房、精致典雅的文创商店、古风古味的历史街巷、设计感满满的文创园区……
每个项目补助20万元
泉州市在11个县(市、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各选取2个乡镇(街道)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在所选取的乡镇(街道)区域内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密度,打造便民文化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面积不少于平方米,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方式设立,也可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便民文化圈”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精神的具体措施,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公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涵养城市文明因子。
该负责人说,“建设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便民文化圈”是泉州市委、市政府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项目将由市、县级财政各补助10万元。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认真对照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安排进度,倒排工作节点,力争9月份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文化设施
据介绍,泉州市将通过社会化合作的方式,在所选取的乡镇(街道)区域内的商圈、文化园区、A级景区等区域,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加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保护利用。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提高环境的美观性和服务的便捷性。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同时,泉州市将在这些乡镇(街道)区域内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密度。通过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完善或新设立阅报栏、图书室、室外文体场、书店、非遗展示所等,实现在城市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让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公共文化设施(包括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阅报栏、图书室、室外文体场、书店、非遗展示所等);农村以十里(五公里)为半径,让村民在十里(五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