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63号
是泉州工商业史上重要人物
施拔英的旧居
他是泉州早期最豪华的百货商场——
南国建成百货中建成百货的创建者
在几代泉州人的消费生活中
都留下了对建成百货的美好回忆
▲施家大厝现在打造成了一间雅致的茶馆
初出茅庐,在泉州商界崭露头角
▲施拔英(左三)民国时期的合影照片。(蔡其呈/供图)
施宅占地约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前院后面是一栋两层楼房,前院大门两侧有联:钱江衍派,晋水流芳。据施拔英之孙施鸿介绍,施氏最早在唐朝中叶入闽,后来在晋南海滨定居,俗称钱江(前港)。所以有“钱江晋水”的说法。
施鸿说,爷爷施拔英(-),别名双英,施拔英的父辈从晋江龙湖前港村迁居泉州西街,早年家境贫寒,施拔英10岁缀学,在新桥头“十伯”五谷店帮忙,18岁时在中山路花巷口“炳福隆”百货商店谋生,施拔英虽然从小辍学,但勤奋好学,十分上进,对于经商有着非凡的天赋,加上待客诚信,写得一手好字,很快就在泉州商界闯出了名声,随后被中山路“詹合顺”棉布百货商店聘为经理,长达13年,后又在中山南路的建昌棉布批发商行当经理半年。此时的施拔英已经在泉州商界有了良好的信誉。
一直留意整理泉州工商业史的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说,年,施拔英离开建昌行自主创业,和江泽章、陈锦树、王炎卿等十人,创办建裕公司,址设中山南路,经营棉布批发,主要卖的是上海产的花纱布,成为英国“纶昌”牌花布在泉州的总代理商。
在抗战时期,施拔英的建裕公司从上海采购了件棉布运至福清,由于海上被日寇封锁,只能在福清上岸从陆路运到泉州,当年上海沦陷,棉布货源紧缺,这批布匹获利颇丰。战争年代企业纷纷倒闭,江浙一带纱布奇缺,泉州商人又纷纷将资金转入纺织手工业,生产土布,建裕也创办了维生布厂。
创办建成,提升泉州人购物体验
▲上世纪50年代,建成百货庆祝公私合营,在大楼立面挂上了超大的喜字。
蔡永怀介绍说,年,施拔英从建裕公司拨出六万法币创建群裕布厂,聘马巷纺织师傅,织成自由布、线呢、彩格布,深受闽南群众欢迎。抗战胜利后,水路畅通,北方大城市布匹大量进入泉州,外国品牌也倾销国内,闽南纺织小企业受到冲击,年布厂停办。同年经股东同意,将上海建源、厦门建成、泉州建裕合并成建成总公司。上海由江泽章负责,厦门由陈锦树负责,而施拔英则在泉州中山南路将建裕公司的门面扩大,创办建成商场,当年九月正式开业,这在当年属于泉州最高档的百货商场。
施鸿说,当年的南国建成商场开业,可谓泉州城内的一件大事,这两栋双子楼外观雄伟,里面装饰高档,一时间顾客如潮。在商场楼顶曾有雄鹰雕塑,坊间传闻“雄鹰”是在寓意爷爷“双英”的名号。施拔英与文化界也有着不错的关系,曾与弘一法师有过交往,建成商场的店名也是由著名书法家罗丹撰写。
在城南大隘门长大的刘远双回忆说,当年建成商场很大一部分布匹,是从刘家立大商行批发的,立大行在全市20多家大型布匹批发行中名列前茅,还是幼童时,记得父辈们赞过施老板的诚信和平易近人,幼年时对“施拨英“这三字特别有好感,作为姓名与众不同,脱俗动听,所以留下了印象。
从商有道,先进理念领先时代
▲施拔英在小吕宋建胜行的股东证,蔡永怀介绍说,以前泉州商号合资的很多,但一般只有协议书,股东证在当年已经非常正规。
施鸿介绍说,爷爷当年在建成商场的经营理念,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借鉴价值。除了在商界有着良好信誉外,在日常经营中也注重细节。虽然中山南路与西街并不远,但他长期就住在建成商场的楼上,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回家一趟,照顾家人和检查子女学习情况。他平时在建成商场观察经营,售货员需要仪表整洁,面带微笑,只要发现一个售货员有三次交易未成,必定会上前询问,究竟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问题,还是服务的态度问题,而且亲戚的子女来找工作,一律在柜台任售货员,并不会有特殊照顾。
施拔英的外孙欧阳忠泰介绍说,年,外公施拔英与创办中山路侨光电影院的大侨商陈启紫发生了一件轰动泉州乃至东南亚的事件,据说建成商场的棉布柜台对陈家的媳妇态度傲慢,闹僵后,陈家扬言要买下建成百货的所有商品,这一颇具刺激性的传闻,在东南亚国家也被作为谈资,后来查清楚,原来是民国时期的小报在创办时向施拔英募捐,对建成商场的捐款不满而捏造事实,施拔英与陈家沟通后,联名登报还原真相,同时也促使商场进一步改善了服务态度。
施鸿还记得一件趣事,在当年施拔英在建成商场门口专设一位员工,手端托盘,上面有免费的喇叭筒土烟和小食品提供,已经与现代公司的经营细节一模一样。在那个年代,建成商场装饰豪华,许多群众爱带着小朋友来逛逛,夏天还可以乘凉聊天。当时有几位员工发现,有一位老人天天过来蹭烟,却从不购物,有一次一位员工将枯叶卷成烟卷,看到老人过来便放在托盘上,老人抽后问其感觉,对方说,还不错,就是有点呛嗓子,引得大家哄笑。施拔英得知后,严厉批评了这位员工。
回馈社会,为 捐款
▲这是施家珍藏的年的结婚证,施拔英是主婚人之一。
蔡永怀说,年市场疲软,施拔英赴上海采购商品,营业额位于泉州市百货业之首。此外,在 时,他带头纳税捐款,为完成泉州捐两架飞机的任务作出贡献。年9月,他被选为泉州市工商联合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带队去北京参加全国工商联会议,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施拔英平时接人待物很注重形象,商界交流多,经常是西装革履,生活中却很节俭,对子女教育很舍得投入。他有六个孩子,几个女儿就读于培英女校。如今的西街泉州影剧院附近,曾是一所小学,与施家很近,当年施家子弟上学,专门雇有黄包车接送,还聘请了当时泉州著名的医生吴祝三为家庭医生。西街繁华,好玩的东西多,但施家孩子每晚必须在规定时间前回家。
▲西街五显宫
年,西街一栋正在拆建的旧楼内发现了一块“扬显五岳”的牌匾,这是当年西街五显宫的遗存。施鸿说,当年五显宫就在如今的泉州影剧院所在的地方,后来搬到施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据老辈人回忆,那是一对“母子佛”,母亲在楼上,儿子在楼下,再后来五显宫被毁,佛像寄放在施家,最后由施拔英出资一半,其他人出资一半,在如今的新街口重修了五显宫,如今五显宫已不复存在。
在施鸿记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施家因位于西街的钟楼附近,是古城最繁华的路段之一,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施家门口曾有一位老奶奶,多年售卖闽南传统的杂货,包括女子用的簪花、胭脂水粉,还有冬天用的手炉等等,很多泉州人记忆犹新,这些老物件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施家保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罐子。
▲施家的手炉,施鸿介绍说,这种手炉虽然有明火,但很安全,过去严冬时节,有些西街人家晚上睡觉时,甚至把这种火炉放进被子。
往期回顾
报春巷:泉州举人与台湾首富家庭的传奇故事
古井边的西街人家生活
这座楼,两位泉州同科举人为它题字那些年来东西塔下的合影洲紫新筑:百年老宅的艺术新生
泉州影剧院:泉州人心中永远的“宽银幕”年至今珍贵的泉州东西塔影像泉州开元寺的由来竟是因为一个梦?泉州西街是怎样建成的?这个夏天,我们一起点亮西街!老西街
傅国忠:走进西街知节气王迪虹:西街有“三多”
陈世哲:正月里的赏联风俗
继《巷遇》《泉州中山路》之后,
泉州文旅集团、泉州网再度联合推出
《泉州西街》系列报道
让我们走进西街,
一起发现其中令人痴绝的
传统之韵、兼容之美!
策划:许志荣
编辑:杨莹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施鸿、欧阳忠泰、蔡永怀、刘远双、蔡其呈、魏怀阳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