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
围绕打造“海丝泉州”目标构建“一城、两带、六集群”大格局
日前,泉州市出台《泉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全力推进“一城、两带、六集群”建设,打造“海丝”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未来五年泉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
——旅游经济稳健发展。
到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亿人次,年均增长14.3%;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04%。
——旅游产业地位突出。
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产品内容更加丰富。
着力推动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节事旅游、体育旅游、购物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开发,丰富景区景点类型,旅游目的地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
——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促进“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农业、工业、康养、体育、贸易、科技等领域全面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旅游交通、信息、安全、旅游环境、救助、金融、保险、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3A级以上景区和三星级以上饭店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区域O2O平台,扩大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消费支出的比重。
——企业竞争力增强。
培育若干家年营业额超5亿元的旅游集团,争取8家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超亿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到年,A级景区达54家以上,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16家以上,星级饭店总床位数达2.3万张,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5万人。
◆描绘“一城、二带、六集群”蓝图
“一城”即做强泉州中心城区。以泉州古城为核心,涵盖鲤城区、丰泽区全部,及洛江区、台商投资区、晋江与石狮部分区域,推进“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突出打造泉州古城休闲旅游发展核,培育环泉州湾“海丝”文化旅游圈,完善泉州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集中展示区,形成以城市休闲、文创体验、文化演艺、餐饮购物等为特色的旅游集散中心。
“二带”即优化两条旅游带。其一,依托福厦高速、泉州环城高速、福厦铁路及泉州沿海大通道,整合惠安县、泉港区、台商投资区、石狮、晋江、南安的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海洋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和“海丝”文化浓郁的蓝色滨海旅游休闲带;其二,依托安溪、永春、德化、洛江、南安优势生态资源和独特产业资源,以观光游览、山地运动、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研学旅游、养生度假为主导功能,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综合效益显著和地方性明显的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带。
“六集群”即发挥“一县一特”的产业优势,推进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时尚工旅”、“滨海雕艺”、“茶+旅”、“香+旅”、“瓷+旅”、“石+旅”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着力构建快旅慢游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旅游标识体系、安全救援体系、环卫设施体系,推动“互联网+”旅游业发展,打造智慧旅游产业。
——提升旅游集散服务系统
发展旅游中心城市,利用旅游观光线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景区、景点联系起来,开设市区文化旅游观光专线;促进晋江、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与提升,设立中心站、集散站和辐射网店三级体系构成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完善交通导向标识,提升重点景区游客中心,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发展城市旅游慢道系统
依托鲤城区、晋江市区慢行交通系统,加快自行车系统和自行车专用道路建设,根据新老城区不同的用地开发现状建设公共自行车道,进行“差异化”布局,新建道路与街区都留有规划空间。
——完善市区滨水休闲绿道
整合泉州滨海旅游资源,沿泉州湾、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设滨水休闲绿道。继续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景观整治提升建设,以景观风貌规划、绿道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指导,推进绿道网络主体框架形成。
——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
做好营地规划、选址和提升工作,在道路、供水、通讯、救助、汽修等基础较好的景点或景区先行规划建设,加强露营地规划管理,到年,新增一批自驾车营地。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在清源山、崇武古城、仙公山、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等景区打造景区智慧平台。到年,推动4A级以上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慧语音导览系统、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逐步健全救援及时、高效运行的旅游安全救援体系。畅通旅游重大事故处理及其他紧急情况处理的体系和程序,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医疗救援、紧急救助、安全保卫等辅助设施。
来源
泉州网
各景点介绍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