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猛房价格局生变金辉洛江项目定案名,泉
TUhjnbcbe - 2021/5/16 22:29:00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泉州开元寺山门殿

泉州焉何“古称佛国”?由于古代泉州有些佛教寺院旁的摩崖上镌刻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又泉州开元寺山门殿的石柱上悬挂着标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木挂联,因此,现今大家顾名思义,以为它们是在赞誉泉州自古以来佛教非常兴盛,寺院众多又规模宏大。然而,稽之古代有关泉州的历史文献,得悉其本义并非如此,从历史文化的层面来说,它的内涵更为深厚,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那么,泉州“古称佛国”的本义是什么呢?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书中记载泉州的风俗时,引用当时泉州治中(州之属官,位次同知)张阐在《赵都官契雪录序》中云:“泉之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号佛国。”[1]又引用当时泉州知州王十朋(后因升任詹事,书中称王詹事)在《止讼文》中云:“泉在七闽中,民淳讼简,素号易治。”[2]由此可知,由于在古代,泉州民风淳厚,大家知睦相处,又乐于做善事,因此呈现出良好的社会风貌,一派文明景象,故素称“佛国”。

在封建统治时代,泉州竟能出现如此良好的社会风貌而素称“佛国”,是何原因呢?明代弘治壬戌科进士、南京右通政使、南安人黄河清在《送太守李君之任泉郡序》中是这样解读的,其曰:泉郡宅于海山间,闽越奥区也。山海之产视九州之得于山海者,贸繁而异。山而居者岁食其山之入,犹出其余以贸易于海;海之居者亦食其海之入,举得而有焉。盖山海之利居田之半,其民亦侈然安其利以自足矣。民乐安其利,相观而善,故吏于土者恒不劳而理,号曰“佛国”。[3]

其所言,虽不很透彻,但明确地指出泉州在古代之所以号称佛国,正是当时泉州的山、海之民能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海上贸易的结果。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载有谢履《泉南歌》曰:“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4]又载有《陈谠贺左史》之文曰:“泉号佛国,而风俗素淳;舶交岛夷,而财赋本裕。”[5]可见当时泉州主要是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才得有“佛国”之称。

《舆地纪胜》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闽浙丘陵地带,有山有海,介于山海之间,而且海岸线长又曲折,海域面积广阔,有三湾十二港,极有利于海上交通贸易,尤其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早在南朝,泉州已是我国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唐朝前期,由于州治从南安丰州东迁近海之处,促使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迅速发展;到了唐朝后期,更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泉州已发展成为我国海外交通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历经五代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又因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后,海外交通贸易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臻至南宋已先后超过明州、广州,成为我国海外交通贸易的最大港口,到了元代竟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同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明代以前,泉州正是由于海外交通贸易如此繁荣发达,财赋充裕,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才得以淳厚,其人方能乐善,故素有“佛国”之称。但是,降至明代,由于长期实行“禁海”政策,严禁私人出海对外通商贸易,又市舶司被迁至福州,泉州就从国际性大港沦为地方性小港,海外交通贸易大为衰落,从而财赋匮乏,苛捐杂税增多,因此在官府的大肆压榨下,“山海之人俱告困矣”“由是有颠连而僵者,有倚官而为市者,有乘风而嚚者,胥戕胥虐,而狱讼滋矣。”昔日良好的社会风貌已不复存在,所以,黄河清感叹道:“如是而犹号曰‘佛国’,宁不诬哉!”[6]如此说来,泉州在古代,如果没有海外交通贸易的长期繁荣发达,就不可能素有“佛国”之称。因而,从某种意义而言,泉州“古称佛国”既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发达的标志,也是古代泉州文明的象征。

《佛法大意》

为什么当时用“佛国”来号称呢?佛教于汉代(一说西汉末,一说东汉末)从印度传入我国,西晋时传入泉州,由于它逐渐中国化、世俗化,佛教文化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从唐朝开始,佛教中心南移,南方地区佛教日渐兴盛,泉州也不例外;又泉州人在长久与海洋打交道的经验中善于接受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甚至形成为一种风俗。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泉州的风俗时就引《图经》云:“多好佛法。”[7]民国十六年(),吴亨春在《温陵开元寺志?重刻序》中亦云:“考之唐、宋间,泉南佛法大兴。”[8]所谓“佛法”,即“指释迦牟尼所讲传的教义、教理,也泛指佛教教义和教理”[9]。佛教的教义、教理则倡导众生平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善好施、自利利他。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在讲述《佛法大意》明确指出:“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10]于是,泉州在古代“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的民风,就是在海外交通繁荣昌盛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又“多好佛法”的情况下形成的,故而号称“佛国”。

那泉州何时开始正式号称“佛国”?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四六》中载曰:“七闽垂尽寝远于神京,五季以来实共推于佛国。”[11]“五季”,即指五代,也就是从五代开始,泉州正式号称“佛国”。据记载,则是从留从效统治泉州时开始的。祝穆在《方舆胜览?名宦》中记载:“从效以海滨之州,介于江(南唐)、广(南汉)、吴越三国之间,虽称藩南唐,实自雄据于一隅。彼虽环视莫敢议者,先是妙应大师黄涅槃谶云云:‘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作佛国。’既而清源果无干戈之扰,乃从效姓名所应。”[12]其时泉州的行政建制称为清源郡,清源系指泉州。妙应大师,唐末人,泉州东禅寺僧,据说此谶语是他临圆寂时说的,大概是在王延彬初任泉州刺史期间。那留从效是如何应了此谶语?

《方舆胜览》

唐末,王审知据福建,受封闽王。后唐长兴四年(),其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后国内接连发生内乱,王氏家族互相残杀,几易帝位。到闽景宗王曦永隆六年(),部将朱文进杀景宗窃据帝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时留从效为泉州散员指挥使,招募敢死士擒杀黄绍颇,拥闽殷帝王延政从子王继勋为泉州刺史,而自任统帅。朱文进率兵攻打泉州,留从效将其打败。王延政降于南唐,留从效又执继勋并送款于南唐元宗李璟,自领泉、漳二州留后[13]。李璟即建泉州为清源军,授留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又累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这就是谶语所说的“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建佛国”,那留从效是如何将泉州建为“佛国”?

留从效,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人。南宋状元宰相、晋江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记载:“从效出自寒微,知人疾苦,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民甚爱之,郡内安治。”[14]留从效治泉17年,他是如何“勤俭养民”而使“郡内安治”?年编纂的《泉州市志》对此概述如下:

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因此泉郡常“仓满岁丰”。手工业,特别是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也得到较大发展。他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明经、进士,谓之“秋堂”。对于从唐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海外交通贸易,他也不遗余力加以发展。后晋开运三年,他对泉州外城重加版筑,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为王潮所创子城的7倍。他环城遍植刺桐,教人民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为发展对外贸易,以蠲除苛捐杂税,让人民自由贸易。泉州城内货品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15]

五代时,正是留从效排除干戈之扰,雄据泉州一隅期间,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采取多种措施,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使得泉州商业繁盛,经济发达,从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又,唐末五代,泉州的统治者从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到晋江王留从效,都崇尚佛教,大造寺院,佛教已相当兴盛,从而佛法继续大兴,于是在留从效治泉期间,“风俗淳厚,其人乐善”已完全成为一种民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社会风貌,故而被“共推于佛国”。所以,南宋祝穆说妙应大师的谶语应验于留从效其人。

谶语是种神秘文化,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因它往往含义模棱两可,容易让人用后来发生的事情去附会,甚至有些是事后补编出来冒充为预言。不管妙应大师的这个谶语真是他亲口所说的预言,还是后人根据事后发生的事编造的,我们都可从中得知泉州号称“佛国”是从留从效治泉期间开始的。由于留从效大力发展生产,尤其是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才能把泉州构建成“佛国”,而且之后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继续向前发展,这个称号一直享用到宋元时期,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泉州“古称佛国”是泉州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泉州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繁荣昌盛的象征。

如此说来,泉州开元寺山门殿悬挂的南宋朱熹所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应作何诠释?查明崇祯十六年()释元贤编纂的《温陵开元寺志》,没有见到有收录和介绍此副对联,说明它并非朱熹专门为泉州开元寺题写,而且迄今也还查不到朱熹在何时何地因何题写。因此说,此副对联很可能是在清代或民国初才出现在泉州开元寺,至于它的来历不得而知。它因后佚,民国二十七年()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予以补书重刻,现存系年信士重再捐刻。

承天寺“泉南佛国”碑刻

不管怎样,此副对联含义隽永,今有不同的诠释。福建师范大学陈祥耀教授在《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对闽南文化的影响》一文中介绍说:“他流传描写泉州的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把‘圣人’指佛教徒,因为古代有‘佛者四方之圣人’的话;一是把‘圣人’指崇奉儒家圣贤教诲的人。若从后解,则朱熹自己对泉州民风亦备加赞美。”[16]从上面所述泉州之所以“古称佛国”,则可明白此副对联确是对泉州古代民风备加赞美。然而,所说的这两种解释都不甚确切,因为其所指的“圣人”不是“佛教徒”(僧人),也不单是“崇奉儒家圣贤教诲的人”,而是指民间信奉佛法而行善的人,否则,不可能“满街都是”,也不可能形成为民风。由于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而且唐宋时已有人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于是其所指的“圣人”中亦必有“崇奉儒家圣贤教诲的人”。民国时,吴亨春在《温陵开元寺志?重刻序》中对此问题已详加解读,其曰:“夫泉南佛国,名播寰中。循名核实,则岂仅僧多有德之俦,亦必俗尚无为之化,故以称焉。”又曰:“考之唐、宋间,泉南佛法大兴,禅宫林立;而开元地灵人杰,甲于诸方,……禅、教、律三宗硕德相继而起者,指不胜屈。洵足移风易俗,扶世导民,故使海滨邹鲁之邦,进为佛国庄严之域。昔贤题开元寺联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细味其语,则开元之盛衰,实与世道人心有密切之关系。”[17]

如此说来,泉州以前在一些佛寺旁的摩崖上镌刻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它是何时开始出现,该当如何解读?

《九日山志》

据华东师范大学黄柏龄教授(南安人)编著的《九日山志》记载南安丰州延福寺旁,即九日山西峰的无等岩南壁有“泉南佛国”摩崖石刻,曰:“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偰玉立因唐代无等禅师居此山时,曾题刻‘泉南佛国’于岩额,后磨灭而重刊。”[18]按此说法,在唐代无等禅师就于九日山延福寺旁的西峰无等岩镌刻了“泉南佛国”四字,这表明早在唐代已有“泉南佛国”之称。不知这是传说,还是臆测,因它与历史事实对不上号。明万历《泉州府志》和民国《南安县志》记载九日山西峰的无等岩均曰:“岩石高丈许,上刻‘泉南佛国’四字。”[19]并无交代它原是唐代无等禅师题刻,而现今所见确是元至正十年监郡偰玉立题刻。又,在唐代也不可能有“泉南佛国”之称:一者,此“泉南”若是指地理位置的话,可九日山延福寺不在泉州城南,而是在泉州城西,况且唐代泉州几易其名,尚无以“泉南”来简称方位;二者,此“泉南”若是指泉州的别称,可唐代泉州还无此别称,到五代末北宋初,“泉”虽指泉州,但“南”则指南州(漳州)。据泉州地方史学家杨清江先生在《泉州地名别称溯源》一文中考证:“‘泉南’连称,五代末北宋初盖指闽南地区”“到南宋时,‘泉南’一词先为泉州城南、泉城南廓的简称,慢慢地衍化为泉州之别称。”[20]再者,上面所述泉州是到五代留从效治泉时才开始号称“佛国”,所以说,唐代泉州不可能出现“泉南佛国”的称号,九日山延福寺旁的“泉南佛国”摩崖石刻绝不会是唐代无等禅师首刻,后磨灭(或许原先确有无等禅师别的内容题刻),元至正十年监郡偰玉立重刊,其实后者才是真正首刻。

“泉南佛国”摩崖石刻镌刻时间最早的不是九日山延福寺旁这一段,而是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天寺旁这一段。因其右侧下方落款“王十朋书”,而王氏于南宋乾道四至五年(-)出任泉州知州,故它一直被认为是南宋时镌刻的。可在其右侧上方还镌刻着“时至正乙酉七月乙未”,其左侧下方还镌刻着似乎是立石僧人的名字,漫漶不清,于是此摩崖石刻应是元至正乙酉,即至正五年()南天寺僧人集王十朋的笔迹镌刻的。[21]此段摩崖石刻出现的时间虽比九日山延福寺旁的那段早,但都是元代镌刻的。又,元至正十年,监郡偰世玉(偰玉立字世玉)署泉州开元寺门曰“泉南佛国”(现已无存)[22];还有泉州佛教圣地清源山半岭岩也镌刻有偰玉立书、心源老人立石的“泉南佛国”摩崖石刻[23]。由此看来,“泉南佛国”这个称号是元朝至正年间才出现,因它镌刻于佛教寺院旁的摩崖上和署于佛教寺院的大门上,所以后人以为它只是在赞誉泉州佛教的兴盛。明崇祯十六年(),释元贤在《温陵开元寺志?原序》中说:“泉南旧称佛国,名山胜刹,棋布星列。然开元一刹,实为之冠。”[24]就是这种意思。

九日山“泉南佛国”石刻

元代,泉州虽是多种宗教并存,但因元蒙统治者施行以“儒教治国,佛教治心”的政策,对佛教仍然给予扶持和利用,于是在泉州佛教还是有所发展,佛法依然大兴;而元代是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发达,因此“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的民风得到很好地传承,依然呈现着良好的社会风貌,从而继续享有“佛国”之称,而此时“泉南”已衍化为泉州的别称,所以出现了“泉南佛国”称呼。至于延福寺旁、南天寺旁、清源山半岭岩在元代出现有“泉南佛国”的摩崖石刻,开元寺大门也有“泉南佛国”的题字,因不见其有何说明,就不清楚题字者和镌刻者是何用意。不管怎样,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泉州之所以“古称佛国”,乃是在赞美当时有很好的民风,呈现着良好的社会风貌。所以说,泉州“古称佛国”,给我们展现的是中世纪“最美泉州”的历史画卷,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历史记忆。现今,我们明确了它的真正含义,定将大大增强文化自信,更努力地弘扬正能量,推动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注释:

[1][2](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福建路?泉州“风俗形胜”。

[3](清)陈国仕编、杨清江点校:《丰州集稿》,北京:商务印书馆,年8月出版,第-页。

[4](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福建路?泉州“诗”。

[5](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福建路?泉州“四六”。

[6](清)陈国仕编、杨清江点校:《丰州集稿》,第页。

[7][11][12](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12。

[8][17](明)释元贤著、吴幼雄点校:《温陵开元寺志》,北京:商务印书馆,年2月出版,第4页。

[9]赵匡为主编:《简明宗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1月出版,第页。

[10]陈祥耀:《重谈我对弘一法师的三点认识》,泉州历史文化丛书《陈祥耀文史类稿》,香港:闽南文化出版社,年8月出版,第11页。

[13]留后:节度观察留后的简称。

[14](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7“封爵”。

[15]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卷51“人物”第1章“人物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5月出版,第页。

[16]泉州历史文化丛书《陈祥耀文史类稿》,第页。

[18]黄柏龄:《九日山志(修订本)》卷2“九日山摩崖石刻及古迹”,上海辞书出版社,年8月出版,第28页。

[19](明)万历《泉州府志》卷2“舆地志?中?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之二?山”。

[20]泉州历史文化丛书《杨清江文史类稿》,香港:闽南文化出版社,年4月出版,第5页。

[21]详见拙作:《晋江南天寺的“泉南佛国”石刻》,《晋江史志》,年第1期。

[22](明)释元贤著、吴幼雄点校:《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第12页。

[2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编:《清源山志》第四章“摩崖石刻”,北京:中华书局年12月出版,第页。

[24](明)释元贤著、吴幼雄点校:《温陵开元寺志》,第3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猛房价格局生变金辉洛江项目定案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