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示范区创建巡礼文化泉州共建共享
TUhjnbcbe - 2021/4/16 17:38:00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http://m.39.net/pf/a_4692532.html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润泽人民——

核心提示:共建共享,和融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开放”五大原则。两年多来,凝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通过“一个主题(共建共享)、三大抓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五大工程(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工程、公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公共文化交流工程)”,实现“七大创新”,全面完成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德化县“墟日文化车”进基层流动服务

少儿南音西街歌吹漫步

年1月16日,丰泽区新春文化公益汇演暨丰泽区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仪式01

亮点:

以文润城形成富有“闽南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泉州市始终按照示范区创建标准和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围绕“共建共享”主题,以人民为中心,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富有“闽南味”的公共文化服务亮点。围绕一个主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泉州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已基本完成,体现在“一报告三转化”。即:已形成15万字的《泉州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一个课题报告。实现三个成果转化:一是学术成果转化。形成6.2万字、5篇发表于全国专业刊物的《共建共享·学术探索——泉州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汇编》。二是文件成果转化。形成《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泉政办()24号)及8个配套实施方案的“1+8”系列文件的《共建共享·制度引领——泉州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文件汇编》。三是实践成果转化。形成收录58个创新实践案例、约12万字的《共建共享·实践创新——泉州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泉州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社协同、文教结合、校地合作、军地共建、文化交流、主体培育、专业提升和特色发展等共建共享制度体系,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统筹有力、服务便捷、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良好态势,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同时,也形成了泉州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泉州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文化服务保障市、县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逐级带动、部门联动、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落实政策保障和人员保障。泉州市对照创建标准,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性、政策性文件30个,确保创建工作精准落实到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配齐配强基层文化队伍,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岗人员名,其中在编人员人,占70.5%,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人员名,占29.5%。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文化服务新生态泉州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志愿服务等。一是投入多元化。发挥民营经济发达、著名侨乡和泉州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政府创新投资方式,形成了多种力量、多种方式投资公共文化的良好态势。市政府采用PPP模式投资35亿元,建成开放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新馆、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规划和科技馆等文化项目;世茂集团投资5亿元的“故宫海上丝绸之路馆”、著名作家蔡崇达捐自家古大厝建图书室、永春县利用旧水电站改造成休闲书吧等,大大增加了公共文化空间。二是管理运营多样化。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百姓书房”日常运行外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泉州大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服务大众化。发挥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资源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近两年来已累计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次,让文化走进平常百姓家、走进边远山区农民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例如,泉州市“启梦者”科普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年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自年4月实施以来,覆盖全市各个县(市、区),遍及多个偏远学校、社区、村镇,总行程超12万公里,受众人数达万,让科普文化普惠群众,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开创文化服务新格局泉州市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近30个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全力以赴开展创建工作。为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开发共享,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科协等单位出台了《关于推进泉州市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完成市图书馆、艺术馆、海交馆等理事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出台《关于推进泉州市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泉州市关于鼓励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工作,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放使用情况进行随机暗访,确保督导考核全面客观。通过召开座谈会、开通服务热线、媒体征求意见、网络点单点赞等形式,让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和评议。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02

收获:

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

两年多来,泉州市通过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工程、公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公共文化交流工程等,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级网络开启文化服务新篇章在泉州市区刺桐公园,住在经典名门小区的黄女士正在家门口的“泉州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书。她拿着借阅卡,熟练地在电脑界面上操作,一分钟时间,一本书便从出书口传出。黄女士能在家门口感受阅读的乐趣,得益于泉州市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泉州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市、县、乡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每千人面积达到平方米,具有全省先进水平。泉州市建成一批大中型文化设施,全面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百千特色文化服务中心”个;全市建成“百姓书房”处,打造“一公里半径阅读圈”;完成部分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年,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图书馆12万册藏书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面向公众办理校外读者证。精准供给开辟文化服务新路径泉州市首创“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并大力组织实施。“万”——每年送万场戏。“送戏”是指组织全市多家国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组织“欢乐泉州·文化活动下基层”活动;尝试政府、社会出资买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巡回演出。“千”——每年千场文艺培训辅导。向全社会聘请有文艺专长的文艺工作者、教师、机关干部、退休干部职工等为基层文艺辅导员,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百”——每年百场展览。精心组织一批本土历史文化和艺术展览。“十”——每年十个流动图书点下乡。通过以上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群众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两年来,受益群众多万人次。泉州市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泉州市图书馆连续39年开展“送书进军营”活动,为全市10多处部队、军营(场站)送图书近6万册。落实公益性低票价补贴政策,依托市、县剧团深入乡村开展惠民演出,年均多场。“南音进校园”活动开展31年,为边远山区的数万名农村儿童提供免费艺术教育服务。科技支撑拓展文化服务新时空泉州市发挥“互联网+”的倍增效应,弥补公共文化设施时空局限,丰富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泉州市打破单一性行业边界,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搭建起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顺应移动化传播趋势,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泉州市依托“泉州文化云”,推进全市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健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数字化研发应用,通过社交软件、移动APP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资源共享模式,实现移动化、便捷化共享。各部门、单位、社会力量与互联网平台共建远程互动系统,实现一对多互动实时文化资源共享,达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中心文化资源同步开放共享。特色品牌提升文化服务新内涵泉州市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市县“百姓大舞台”、“威远楼之夏”戏剧节、“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古韵鲤城”“吉祥泉港”“大美晋江”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等28个公共文化活动示范品牌常态化开展活动,年均活动超场次。泉州市还推出一批公共文化产品,合理开发利用陶瓷、石雕、木雕、藤铁竹编等非遗项目,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泉州南音入选全国“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在第27届全省戏剧会演和第4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中,泉州市梨园戏《陈仲子》、高甲戏《浮海孤臣》《李光地》和音乐舞蹈史诗《向大海》荣获优秀剧(节)目一等奖,创历届最好水平,同时还斩获剧本、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单项一等奖16项,质量数量均居各地市之首。年,“泉州世界非遗探索之旅”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强。文化交流注入文化服务新动能泉州市依托国际性活动开展交流,成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系列活动,11个国家和30个省区市嘉宾参与。“第13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第6届中国国际木偶节”“‘一带一路’演出周”“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配套活动顺利举办,逐步成为公共文化交流特色品牌。泉州市还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互动交流,南音乐团、提线木偶剧团参加外交部福建省全球推介活动演出。两年多来,开展引进21个国家和地区33个文化艺术团体人来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03

创新:

七大突破打造泉州公共文化服务样板模式

经过两年多创建,泉州市以问题为导向,在实现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公益化上,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总结经验体会,共探索创造出58个典型创新案例,特别是在学校图书馆资源、部门公共文化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等,走出实际步伐;形成文化惠民的“晋江样板”、公共文化资金管理的“惠安样本”、城乡均等化创新实践的“德化模式”等一大批富有“泉州特色”的创新模式。创新非遗文化为公共服务新模式泉州市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城市,拥有各级非遗项。实施“十百千基础工程”,建立12个(包括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泉州市已先后建成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木偶剧院等非遗文化场馆,年陈列面积超过平方米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并运营,成为集非遗保护、传承、展示、传播、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展示馆,充分发挥了非遗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作用,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活化”了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衍生为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创新举办文化艺术活动新模式近几年来,泉州市连续举办了“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第14届亚洲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国际南音大会场、国际木偶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每次都将活动向乡村、社区、学校、工厂延伸。坚持全民共建,让群众成为艺术节的主角。坚持全民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精品,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所有项目均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第5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首次使用流动舞台车进村入户,90%节目都安排在学校、社区、乡村、工厂等基层一线,累计约30万人次观看,真正做到全民共建共享。创新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模式泉州市在A级景区引入公共文化。如晋江五店市景区鼓励发展公共文化业态,有书店、南音会馆、艺术博物馆等。泉州市推进文化公共场所与旅游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相融合。如永春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旅游公共场所,引入非遗文化,既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又丰富了场地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创新城乡发展均等化新模式泉州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抓手,满足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探索出一条“三共三有”乡村文化振兴路子,促进城乡发展均等化。德化县开展“墟日文化车”、成立“进城人员俱乐部”等,为农村留守村民、进城务工人员送文艺表演、送书,提供“乡土味”“便捷式”文化服务,促进城乡发展均等化。泉州结合示范区创建和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建设了14条市级文旅融合示范线路,打造了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惠安大岞村、晋江围头村、德化佛岭村先后被评为第一、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新产业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占比全市近1/4。一是通过开放共享文化资源,致力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捷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清濛产业园区采取“企业自建、财政补助”办法,在全区设立了多家企业文化活动阵地,积极打造“1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采取订单式、测评制和问卷法等办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创建公共文化服务QQ群、
1
查看完整版本: 示范区创建巡礼文化泉州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