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共一轮月
文/峻青古城泉州之夜,很静。尤其在这小巷深处院落沉沉的泉州宾馆八号楼上,更是特别幽静,既没有工厂机器的轰鸣,也没有人马车辆的喧哗,有的只是偶尔从近处街道上响起几下鞭炮的响声,使人想起现在还是新春正月的节日气氛。再就是从那远处的开元寺里,传来隐隐的钟声,这古刹夜半的钟声,是那么深沉,那么庄严,仿佛是这千年古城的历史的回声。听着这钟声,我情不自禁地对这闻名已久的东南历史文化名城,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这泉州古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那历史的遗迹,那当今的风貌,那韵味,那色彩,那民情,那风习,那环境,那氛围……
古城风光(吴寿民∕摄)
一阵浓郁的花香,从开着的窗户外面,飘荡进来,打断了我的思绪。呀!这是什么花的香味儿,苦沁沁甜丝丝地,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哦,想起来了:是桃花,准没错。我从小就熟悉这种香味儿,因为我故乡住宅的后园里,就有十几株桃树,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就飘出这种带有苦沁沁甜丝丝的香味儿;可是,现在还是农历的正月,大年刚过,记得昨天夜里从广播电台中,还听到华北各地普降大雪的消息,今天早晨,当我离开上海的时候,大江南北,沪杭各处,也还是朔风凛冽,雨雪霏霏,气候十分寒冷。怎的,这种时刻,这里却能闻到桃花的香味呢?
我不禁有些怀疑了。来宾馆时,是在夜间,黑天瞎火的,院子里的树木黑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不知道究竟有没有桃花。不过,这一阵阵温馨的夜风,醉人的花香,却不能不使我感到这儿确是阳春气息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我忙不迭地打开房门走上阳台,向外面一望,啊!一枝开满了密密层层粉红色花朵的桃枝,带着亮晶晶的水珠儿和扑鼻的香气,直向着我的面前伸展过来,挑出了满院春色,一树彩霞,仿佛在向着我这个来自北方的游客,骄傲地宣示这闽南春早的消息。
我不禁有些惊讶了。
及至到了郊外海边的伊斯兰教圣墓地的灵山,看到那墓地四周,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片盛开怒放的桃花,像一团绯红的云霞,笼罩在碧绿的山野上。我在惊讶的同时,真的相信和领略到闽南春早泉州花好的光景了。
是的,新春正月,当华北大地长江两岸还是冰封雪冻的时节,这古称八闽之地的泉州一带,却早已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了。率先开放的岂止是桃花,看,那田野里的油菜花,也开得金黄一片,在灿烂的阳光下,望去简直像是黄金铺成的海洋。还有,那碧绿的小麦,早已抽穗打苞,足有半人多高,在温和春风中,荡起一道道起伏波动的绿色麦浪。
连日来,浴着那和煦的春风,我在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名城的城里城外,海滨山野,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人和事。我发现,那迷人的春光春色,不只是呈现在枝头桃花,陌上柳色,田间麦浪,而且充斥于整个古城的各个角落,家家户户,闽南大地。
泉州,真不愧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处处可以看到、感受到它那浓厚的文化气氛、文化传统和古老的民族风习。
古城风光(陈起拓/摄)
春联,是这古城中最令人瞩目的风习之一。这儿,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有大红春联。这原本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普遍的风习,不论是北国江南,处处皆是如此。但这里的春联,却与别处的不同,它不是沿用过去老一套的春联本子中的陈词滥调,而是根据各家自己的情况、爱好、感情和希冀,写出了内容各不相同的新春联。这些春联对仗工整,寓意新颖,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文字典雅优美。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学性,不落俗套,新意盎然。而且大都书写得很讲究,有的苍劲古朴,有的清秀纤丽,看得出,这些春联,决非出自一人或数人之手,而大多是各家各户自己的创作,自己的手笔,它简直就是诗词、楹联的大竞赛,书法艺术的大展览。十分明显:一个没有文化或文化素质不高的城市,是决不可能有如此丰富多彩功力深厚优美动人的春联的。
甚至,从商业广告上,都可以看出这古城的文化特色。有的商品广告,是以诗的形式表现。我所住的泉州宾馆大门外面一家小杂货铺门边的墙上,就贴着一张金鹿牌高级蚊香广告,那上面写道:
质优不怕比,灭蚊奏效奇。购物何须多,请君试一试。
夜间看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当地商品广告中,也大多不是那些搔首弄姿、扭捏作态、俗不可耐、令人作呕的拙劣表演,而是富有文化艺术韵味。我特别欣赏的是他们用木偶来表现的广告。泉州木偶,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现在它出现在广告之中,不但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这广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富有艺术魅力,美极了,也有趣极了,看着这优美活泼的木偶表演的广告,我不禁想到:有些地方,有些人,一切向钱看,铜臭熏天,甚至把艺术都商品化了;而泉州,却使商品艺术化了。
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真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和文明,在市容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就如一个人的风度举止一样,泉州给人的感觉是古朴典雅,清洁整齐,优美庄重,而又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这座素有石头城之称的古城,它所有的街道,不论是大街小巷抑或通衢马路,全都用浅绿或淡褐色的花岗石铺成的,房屋、院墙、寺庙,连同那高耸云霄的东西千年古塔,也都是坚固的花岗石建成的。甚至有的地方运动场上的篮球杆子,也是用石条做成的。
这石头城,是那样的坚固整洁,到处都有郁郁葱葱的刺桐树,满街都是赏心悦目的花木。而生活在这幽静美丽充满了文化气氛中的人们,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的言谈举止,也大都清洁整齐彬彬有礼。很少听到大声喧哗,更难得看到吵架谩骂,这使我这个刚从那随时可以看到吵架骂人喧嚣盈天的上海来的人,感到无比的恬静舒适,心境也随着那古寺的钟声、满城的花香而平和安谧清淡如水了。
我曾经走过一条小巷,人们告诉我:这条巷名叫礼让巷,这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此处本来没有这条巷子,因为从前有两家比邻而居的大官,居住在此处。他们一个是在朝的京官,一个是当地的地方官。有一天,他们两家为了互争一堵墙而吵了起来,双方各不相让,结果打起了官司。那京官家里的人倚仗他们有人在朝为官,品高势大,于是就修书一封,送上京去,要求京官支持,以打赢这场官司。哪知京官回了一信,家中人拆开一看,这信中别无一字,却写着一首诗: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它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泉州礼让巷
京官家里的人,见到此诗后,立刻让出三尺;那地方官家里的人正在担心京官势大,怕官司打输,忽然看到京官家的墙后移,甚感惊奇,一打听,原来如此,大受感动,也立即将墙后撒,让出了三尺。于是,这儿就有了这一条宽达六尺的石头巷子。因此,这条巷子也就名为礼让巷了。
诸如此类传闻,在泉州,还有很多。怪不得现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在开元寺的大门上,用他那苍劲清秀的书法,亲笔写下了宋代理学家朱熹为泉州做的一副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我曾不无诧异:泉州偏处东南海隅,古称夷狄之地,怎的会有如此浓厚的中原文化,敦朴民风呢?
泉州的散文作家陈瑞统告诉我说:此地的居民,是晋代衣冠南渡时从河南、山西一带迁移至此的。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民情风习,现在的闽南方言,就是当时的中原土语。正因为此地偏僻,环境安定,不受历次动乱的影响,所以此种中原土语一直保存至今,没有变化,而原来中原的方言,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晋人南迁来此之后,时常眷恋故土,所以就把当地的一条江,取名为晋江。泉州城外的那条著名的梁式跨海千年长桥洛阳桥,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得名的。
泉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关公圣像,恐怕也与同是晋人有关。泉州人的重义气,是十分明显的。
我曾经路过一座关帝庙,看到那儿人群拥挤,香火很盛,大殿内外都挤满了奉香膜拜之人。但庙门上的一副楹联,却很有意思,既不落俗套,又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
泉州通淮关岳庙(陈意鸣/摄)
这既有人生哲理又有唯物观点的楹联,写得好极了。字也写得庄重遒劲,神采飞扬。它生动地表现了泉州的文化素质,也表现了泉州敦厚刚直的民性。其爱憎之情,尽现笔端,豪放之气,溢于言表,的确是中州神韵、晋唐遗风。
这种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那建于唐代的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寺开元寺和东西双塔,那我国古代桥梁中长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桥以及我国最早的梁式跨海长桥洛阳桥,那我国与阿拉伯国家最早进行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和灵山伊斯兰教圣墓,那九日山上东西两台的摩崖祈风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等等,名闻遐迩,有口皆碑,而泉州的民间艺术遗产之丰富多彩,精湛优美,更是驰名中外,人人赞誉。就说那泉州木偶吧,真是名扬天下,艺贯古今。大名鼎鼎的木雕老艺人江加走,就出生在泉州,他雕刻的木偶头,远近闻名。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但我却有幸看到了他留下的佳作,那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而又有着高度艺术夸张的各种人物类型的木偶头,是如此可爱,叹为观止,堪称艺术珍品。
正是由于泉州木偶天下闻名,所以一个盛大的国际木偶节,将于今年的中秋节,在泉州举行。
这是泉州的骄傲,泉州人为此深感自豪。
还有,那泉州的刻纸,泉州的花灯……
泉州花灯展(陈意鸣/摄)
啊,花灯,是的,泉州的花灯,也是远近驰名的。“天下上元节,无逾泉州盛”这话是并不过分的。
不正是这元宵的泉州灯会,令我神驰多年思慕已久吗?今儿个,恰好在这泉州古城,逢上了元宵佳节,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夜幕刚落,泉州古城就大放光明。大街两旁的房上,树上,古色古香的民房大门上,都亮起了五颜六色的彩色电灯和各式各样精致美丽的花灯。特别是那坐落在市中心的开元寺,更是花灯荟萃之所。那高耸入云的东西双塔上,一串串珍珠似的电灯,组成了高塔的轮廓,衬托着那繁星点点的夜空,显得特别雄伟壮丽,远在十几里外,都可以望见这宛如宝石镶成的耸天双塔。开元寺大院两侧的长长走廊上以及大殿前面的高台上,数百盏各式各样的花灯也亮了起来,把偌大的庙院,照耀得如同白昼。这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花灯,品种繁多,精美绝伦,简直就是古典和现代花灯工艺的大展览:这儿不但有我们常见的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传统古灯,还有运用现代化学、光学技艺制造的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新灯,真个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在这灯似海人如潮的狂欢之夜里,我和当地的几位作家、艺术家一起,随着那拥挤的人群,观看了开元寺的灯会,观看了别具特色的踩街,欣赏了古朴典雅缠绵优美的南音演唱,分享了这古城人民的欢乐,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气氛和美的陶冶。泉州元宵灯会(陈意鸣/摄)
啊,南音,这最能表现出古老的中原文化传统,最能使我陶醉的就是南音。
这南音,我是第一次听到,想不到,它竟能使我如此喜爱,如此着迷。想不到,这地处东南海隅的偏僻之地,竟能有如此委婉缠绵优美动人的乐曲。人们告诉我:泉州有“南曲之乡”的雅称,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大曲”中的“遍”、“破”等宫廷音乐就移植到了闽南,和当地的民间音乐融汇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南曲。人们把它称为中原古乐的活化石。英国牛津大学至今还珍藏着这被他们誉为"东方音乐之花"的南音曲本。它是那么受人喜爱,又是那么普遍,在泉州一带,几乎是人人会唱,人人爱听。这古朴典雅乐曲,不只是飘荡在泉州的街头、田间,也响遍了海外诸地,特别是东南亚。
泉州,远在唐代,就已是“云山百越路,市并十洲人”的对外主要通商港口城巿,是通往亚非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许多国家的商人、传教士,纷纷来到泉州居住;而泉州的居民,也纷纷到海外各国去贸易和侨居,到了现代,侨居海外的侨胞,就更多了,所以这儿就成了有名的侨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海外的亲友,尤其在东南各国最多。于是,随着他们的行踪所至,这缠绵动人的南音,也响遍了世界各地。他们把南音,称为乡音,他们远离乡井,眷恋乡音,那亲切的旋律,时常牵动着这些海外游子的心。于是,他们就在海外各地,组织起南音团或南音联谊会之类的组织。弦友们时常云集在一起,演唱南音,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尤其是每当春节元宵之时,他们总是要举办南音大会唱。
南音演奏活跃在泉州古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新加坡的闽南侨胞举办了一次“亚细亚南乐大合奏”,马尼拉、印尼、马六甲、香港、澳门等地的南音弦友,也纷纷派出代表团,福建,也派出了南音代表团,由泉州的何少川率领,去与海外侨胞共叙乡情,同奏乡音。
今年,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又有两百七十多位弦友,组成南音团,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欢度元宵佳节,合奏南曲乡音。
有幸躬逢此一盛会,我感到无比高兴。
那热烈欢乐的气氛自不必说,别具一格的演出,尤为使我倾倒。但见猩红色帷幕徐徐开处,一个别开生面的舞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台上没有富丽堂皇的布景,也没有庞大的管弦乐队,只有一柄古色古香的红锦宫伞竖立于舞台当中,伞上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御前清曲”。
人们告诉我,这题着“御前清曲”四个大字的锦缎宫伞,是有一段来历的:那是在康熙皇帝庆贺六十寿辰时,想听听南曲,就命人找来泉州五个南曲名手,晋京御前演奏。康熙听后非常高兴,就要将这五人赐官进爵,留住宫中;但这五人却辞官不做,并演奏了一曲《归巢》,恳求返回故里。这一曲缠绵悱恻的《归巢》,深深地打动了康熙皇帝的心,就恩准了他们的恳求,并赏赐了一柄题着“御前清曲”的宫伞。从此,每当南音团登台演奏时,就在舞台中央竖起这样一柄宫伞。
“御前清曲”南音悠扬
演出开始了。只见在那宫伞的前面,出现了五个衣着朴素的演员,既没有袒胸露背珠光宝气,也没有庸俗妖冶的奇装异服,而是穿着普通的便装,朴素自然雅致大方,与那古朴典雅的舞台和乐曲融为一体,十分和谐。这五个演员,一人手握拍板,立于当中,其余四人,分坐两边,左边二人手抱琵琶、三弦,右边二人手执洞箫、二胡。只听左边抱琵琶的那人率先轻轻地弹拨琶弦,只听得那宁静的剧场中,响起了几下宛如数粒珍珠滴落进深潭水中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之后,右边那手执洞箫的人把洞箫向嘴唇上一贴,一阵悠扬低沉的洞箫声随之而起,紧接着三弦、二胡也一齐轰然和起,当中的那人则随着这乐曲的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敲起了响亮的拍板,于是一曲古朴典雅的古乐《梅花操》开始了。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激越,时而悠扬,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似高山流水,这优美的乐曲,把人带进了一个迷人的境地,它使人想起了长江大河的狂涛巨浪,塞外漠北的风骤雪狂,想起了梅花迎风斗雪傲然怒放的勃勃英姿,玉骨冰肌高风亮节的浩然正气……
这时候,偌大的会场,鸦雀无声,万籁俱寂,人们全都屏声息气地沉醉在这魅人的艺术享受之中。
听说:这《梅花操》是南音中的名曲,与它同样驰名和受人喜爱的还有《出汉关》、《汉宫秋》、《阳关三叠》、《八骏马》等等,听听这曲名,就够优美高雅,富有诗意,足以发思古之幽情,起抒怀之雅兴了。印尼东爪哇南音社、菲律宾南乐崇德社等陆续演唱了《雁声悲》、《更深夜静》、《且休辞》、《山险峻》等曲词,这曲词有的由当中那个手握拍板的一人清唱,有的二人对唱,唱词也像乐曲一样典雅优美,委婉缠绵,细腻深沉。有的表现去国离乡思亲怀故之情,有的表现情意缱绻男女相爱之意。有的悲凉凄切哀怨如绝,有的激昂高亢壮怀激烈……
第11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南音舞韵》剧照
“远望乡里,举眼何处是见许层峦叠耸,层峦叠耸,盼我家山隔在许白云边,心想我寻思魂魄驱驰。”这一曲《远望乡里》,激动着多少听众的心。
我看到,在我后边坐的作家白刃,微闭双目,随着乐曲的节奏,以手指无声地击着拍子。这位长期在革命部队中过着戎马生涯的作家,就是泉州人,从七岁起,他就漂洋过海,流落南洋,不久前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南洋流浪儿》,就是他自己海外生活的写照,怀国思乡感情的抒发。难怪他今夜如此如醉如痴了。
我身边的在海外侨居四十多年第一次回到故乡来的老华侨,则侧面随着乐曲的旋律微微地点着白发苍苍的头,和着台上演员的演唱,轻轻地唱着,唱着唱着,两行亮晶晶的泪水,从他那饱经风尘的脸上,滚落下来……啊,怎么能不激动呢?
这些闽南热土上出生的海外赤子,他们大都从很小的时候,就背乡离井,远离袓国飘泊异国他乡。在那日日夜夜的侨居生涯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思念闽南的青山碧海,思念故乡的蓝天白云。那长长的洛阳桥,那庄严的开元寺,巍峨高耸的东西双塔,那风光秀丽的清源山,多少次进入他们那怀乡的梦中,流出过多少激动的眼泪!如今,他们终于像春天的燕子似的,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飞回到故乡来了,在这亲爱的故乡的土地上,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演唱优美亲切的故乡的乐曲,享受袓国和亲人们对他们的深厚的爱,这怎的能不情感沸腾激动万分呢?
乐曲由低沉委婉转入了热烈缠绵,印尼东爪哇南音社的杨秀珠小姐演唱出最后一个节目《元宵十五》:元宵十五阮共君亲相见,随着这动人的演唱,剧场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顶点。
演出结束后,我走出剧场,沿着洁整的石子路,踏着十五的月光,慢腾腾地向前走去。我的思绪,我的整个心身,仍然沉浸在那优美迷人的旋律里,古朴典雅的唱词中……
这时候,夜已经很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乌蓝的天心,无数宝石似的星星,在一明一灭地闪烁着。这明月,这星光,仿佛也被那泉州上元之夜的阳春美景迷住了,它们也在静静地听着这迷人的南曲,深情地望着开元寺的灯火。
泉州西街夜景
啊,开元寺的灯火更加明亮,更加灿烂了,它似乎要与那天上的明月争辉,与南曲的旋律比美。
月光下,灯影中,那开元寺内外的桃花,也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朦朦胧胧地,宛如一团绯红色的轻烟,显得更加艳丽,更加迷人了。一阵阵温馨的夜风轻轻地吹来,那带有苦沁沁甜丝丝的桃花的香味,更加浓郁,更加醉人了。这花香,这月色,这灯光,和那优美的南曲的旋律,溶化在一起,随着那温馨的春风,向古城泉州的四面八方飞扬开去,飞遍了闽南大地,也飞遍了海峡对面的宝岛台湾。
情满文都(陈世哲/摄)
人们告诉我,台湾岛上的居民,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闽南人,台湾的方言,很大的一部分是闽南的方言,台湾的风习,很大一部分是闽南的风习。他们也都喜欢南音,也有南音的社团组织。可惜的是:今儿个夜里他们不能像东南亚等地的南音弦友们一样,回到故里来,与亲人们同奏乡曲,共度元宵;但是,他们一定也在海峡的对面,高悬花灯,高唱南曲,隔着大海和故乡人民一起共度这元宵佳节。
想到这里,我不禁抬起头来,向着那星月迷蒙云水苍茫的东面望去,我仿佛望见了台湾岛上的灿烂的灯火,仿佛听到了台湾岛上悠扬的南音……
我再望望那高悬天心的月亮,这月亮,也在深情地望着,望着宝岛台湾,望着闽南山野,望着整个的中华大地。
啊,这一轮明月,浩荡春风,把海峡两岸的灿烂的灯火,缠绵的乡曲,浓郁的花香,连同那亿万中华赤子的耿耿丹心,融汇到一起了。这正是:
人共一轮月,灯结两地心。曲传千秋谱,情系万里人。■
(年上元之夜急就于泉州)(作者峻青,山东海阳人,著名作家、画家,原《文学报》主编)文章摘自《泉州人大》年第5期(总第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