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那一座城
泉州。这座城市总被淹没在隔壁厦门的名气之下。但真正了解之后,你会发现,泉州其实并不透明。它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见证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当年繁盛无比的刺桐城。泉州洛阳桥。
泉州,是艺术与文化糅合而成的一座城,有性格,有历史,有内涵。除此之外,它还是闽南地区的“古早味”担当。开元寺东西塔。
01三步一庙宇,五步一教堂在泉州,神与人为邻泉州,被人称作“世界宗教博物馆”。因为,泉州人个个都是善男信女,相信自己与神为邻。从外地归来的游子,总会第一时间去寺庙里拜一拜,以祈求平安。泉州有千座寺庙,分别供奉着不同神明。其中,镇地之宝就一定要数开元寺。唐宋两朝,是泉州开元寺的全盛时期,当时不少海内外的得道高僧都云集于此。即使是千年后的今天,你站在开元寺门前,依然可见这里香火依然旺盛。佛教和道教,在泉州的根基深厚。泉州人和潮汕人一样,小至心事,大至许愿,都要向神灵求签、祈祷和上香。泉州籍的作家蔡崇达说:“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
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
图一二/祈祷,是福建最重要的传统;图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炸佛”。
除了有国人相对熟悉的传统佛教、道教外,这里也能同时容下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祆教、摩尼教……这些原先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宗教,到了泉州就能亲眼见到。清净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图/网络
历史的转变,似乎给了泉州一个「文化聚焦」的定位。阿拉伯、印度,甚至欧洲都纷纷向这里汇聚,使这座城市有了一个这样的「空间」。同时,也是信仰的力量,让泉州充满了热情和温度,让众人与众神,有所依、有所归。多种不同宗教文明在泉州共融。图/网络
这里有曾经开过莲花的千年古桑,经历八级大地震依然屹立的东西塔、弘一法师的纪念馆、五方佛……各种文物古迹,数不胜数。这些景象,令人不得不感慨这座城市包容万千、大开大合的身段与姿态——容,能容天下;开,就开个四海八荒,诸神皆来。泉州的道教庙宇,关帝庙。
从某种意义上说,泉州这座城市是非常守旧的。礼节繁缛、事鬼尊神,一座祠堂配一本家谱,这种观念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泉州地方不大,却处处是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风情,寺庙虔诚的香火烧得旺盛,街头小巷在说着旧事。在泉州,听一曲八闽方言的南音。
随便站在街角巷陌,都能看见与泉州相关的历史与信仰。人走在其中,也能感觉到一种安稳的厚重感。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与历史之间从来都是一体的,两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图/羊葱兔豆鱼
在这些有历史感的红砖古厝里,想清楚了解泉州的历史变迁,还需要走进庙宇间的那街巷中。在那里,就要从泉州人的生活开始说起了。02简简单单,就是地道的古早味最触动味蕾的食物,也最容易承载乡愁人们常说,“穿在苏杭二州,吃在漳泉二州”。古早味,是闽南地区的人用来形容“老旧的味道”的一个词。这个词,本身就和泉州非常搭——满城生活气,悠哉慢节奏。那些能触动味蕾的食物,也最容易承载乡愁。对于曾经漂洋过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载乡愁的不仅仅是那一封封从外地寄回家的信,还有遥远的家乡古早味。图/叶子
当年,《舌尖》剧组也曾在泉州拍过一碗泉州萝卜饭。当时,有个泉州归侨回乡定居,在宴请宾客的宴席中就有这碗萝卜饭。这碗饭,也叫咸饭。在泉州人眼里,就是家乡古早味的代表之一。沙土萝卜、八分肥两分瘦带皮的猪肉,加上香菇、牡蛎、虾干一起煮。这一碗看似的主食里,有肉的丰腴,也有萝卜的清甜。简单又丰饶。萝卜饭也叫咸饭。图/羊葱兔豆鱼
福建人爱出去打拼。那些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回归故土,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一路相随。在福建、广东地区,一种叫“沙嗲酱”的东西在这里落叶生根,并且拥有了新的名字——“沙茶”。图/纪录片《风味人间》
“沙茶”,很多时候是了解福建的第一个味道。但对于闽南人来说,尽管走遍山海,有家的味道的地方才能叫风味人间。它是最地道、最普遍的古早味之一。图一二/纪录片《风味人间》;图三/夏小木家的酒窝君
在泉州,以钟楼为界,分为东西两街。清晨,伴着开元寺的梵音缭绕与香火气息,一墙之隔的西街上,泉州人可以用一碗面线糊来开始新的一天。图二/羊葱兔豆鱼
面线糊,起源于泉州,从诞生起就流行于闽南地区。不同地区的闽南人,对食物有不同的理解。一碗面线糊,也因此有了多种复合味道。不过,要说最古早的味道那还得来泉州吃。图/网络
面线糊的面线,粗细如丝,易煮软烂,也易吸收汤汁,放在带有地瓜粉的浓稠高汤里熬煮一会便成。泉州人吃一碗面线糊,还要加上一两样卤味、海鲜或是醋肉,佐以炸葱花、胡椒粉才成。看起来寡淡无味,实际上有滋有味。图一/深夜谈吃;图二/苏蕾
咸鲜的面线糊吃进嘴里,面线一抿即化。要是想让面线糊有不同的口感,也可以像泉州人一样再加一根油条。吃起来外软内酥,怎么吃也不腻。图/羊葱兔豆鱼
醋肉,泉州炸物界的扛把子,既能单吃,也能搭配食物一起。猪里脊切条,加酱油、永春老醋、白糖等调料腌制,裹上地瓜粉,下油锅里炸至酥脆。外酥的同时,内里还带着里脊特有的韧劲,酱油带来的咸香里又夹杂着老醋的酸香。这种复合味道,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提升了整碗面线糊的魅力。图/羊葱兔豆鱼
西街,泉州古早味小吃最多的地方。要是想一尝原汁原味的闽南口味,来这里一定不会踩雷。土笋冻,福建赫赫有名的“暗黑料理”。土笋,并非指某一种植物,而是生在海边的一种蠕虫动物,大多数人叫它沙虫。图/羊葱兔豆鱼
沙虫的身体里含有大量胶质,经过熬煮后的汤汁冷却后会结成果冻状的胶块,再搭配酱油和永春老醋、蒜泥一起吃。就是一碗入口即化,嚼起来又稍带有弹脆口感的土笋冻了。图/羊葱兔豆鱼
闽南地区喜欢吃牛肉,尤其是泉州地区。泉州人的餐桌上不能一日无牛肉,走在街巷之中,随处可见一家家和牛肉相关的小吃店。牛排、牛百叶、牛肉羹、牛肚……种类极其丰富,制作手法之多,足以让外地人惊叹。图/羊葱兔豆鱼
泉州人对牛排的理解,更是异于常人。烧牛排,通常是这些小吃店的招牌之一。牛小排加上辣椒、咖喱粉和其他香料一同烧煮,咸香的滋味随着牛肉的纤维慢慢浸透牛肉,盘里的汤汁,用来拌饭一绝。图/羊葱兔豆鱼
这里还有牛肉羹,先把牛肉剁成牛肉泥,加上地瓜粉不断揉打,捏以短条状下入高汤里。出锅时,再撒上一些葱花和姜丝去腥。肉质鲜嫩的牛糜,搭配清醇鲜亮的高汤,任何时候来一碗都能让人赞不绝口。泉州人之所以爱吃牛肉,和本地的历史分不开。在一千年多以前,爱吃牛肉的外国人来到泉州经商、贸易,从那时候起,他们的习惯就逐渐影响当地人。后来,牛肉也就逐渐成为了泉州人餐桌上一日三餐的选择。制作牛肉时,加入咖喱粉和其他香料,也是因为受到外国人的影响。用一小把咖喱粉,搭配闽南本地的牛肉料理方法,吃进嘴里的是文化的碰撞,也是泉州开放与包容的最好映射。图/羊葱兔豆鱼
除了沙茶面和扁食,蚵仔煎也最出名的福建小吃之一。在潮汕地区,人们把这样的食物叫做“蚝烙”。图/羊葱兔豆鱼
剥好每天新鲜打捞上来的小蚝,倒进薯粉、鸡蛋、韭菜和葱拌好的面糊里,下油锅煎到金黄就能出锅了,过程极其简单粗暴。又香又嫩滑的鸡蛋和蚝肉,伴着油香和特制甜辣酱一起吃,一口销魂。图/羊葱兔豆鱼
泉州人吃蚝的方式,远不仅于上面最出名的蚵仔煎。浮粿,用地瓜粉包着小蚝,放在六角形的模具里炸成的粿物。一口咬开,酥酥的外壳里是咸香饱满的蚝肉,又能吃到炸物又能吃到肉,简直两全其美。图/羊葱兔豆鱼
泉州的炸物远远不止醋肉这一种。一个炸物小吃摊里,还有炸菜粿、炸紫菜等你想不到的炸系列。菜粿,将萝卜和大米磨成浆,蒸熟后再切块,炸过之后外层酥脆、内里软绵,萝卜和大米的清香相得益彰;炸紫菜,是将紫菜和地瓜粉揉成团后炸成的,炸过的紫菜,还会有种非常特殊的香气。图/羊葱兔豆鱼
泉州的人夏季,少不了四果汤和石花膏的味道。这两种食物,其实都是看起来差不多的,杂料缤纷的糖水。四果汤。图/叶子
水果、果脯、仙草、芋圆、银耳、西米……一碗糖水里,可以吃到十几种不同的口感。在泉州夏天的大街小巷里,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辆糖水车,里面各式各样的食材,任君挑选。图一/羊葱兔豆鱼;图/二三/网络
石花膏,是石花菜煮后冷却而成的胶冻。要是你不敢吃土笋冻,那么也可以来尝一下这个拥有同样口感且更嫩滑的石花膏。泉州石花膏。图/网络
在泉州人心中,能有分量的食物,自然少不了姜母鸭。原料非常简单,只有两种,姜母和鸭。图/苏蕾
先把鸭肉剁成小块,再加入秘制酱料和姜母,一起放到砂锅里焖上几个小时。鸭肉变得软烂入味,汤汁被大火收得粘稠,赋予了鸭皮上的那些令人食欲大涨的色泽。吃起来皮香肉嫩,每一块都是酱汁和鸭肉的香味。图二/叶子
吃姜母鸭时最好的搭配,就是一碗白米饭,配着嫩嫩的鸭肉和生姜的辛辣,尤其开胃,令人欲罢不能。吃到最后,甚至有人连姜片也会一起夹来下饭。03走遍山海,有家的地方才是风味人间外地人才分排名,福建始终是闽南一家其实,泉州的文化与味道,在一篇文章里是说不完的。泉州的味道,和整个闽南地区都极度相似,稍稍品尝又会觉得有些不同。那是因为闽南地区之间的互相影响,其实特别深。有很多食物早已谈不上哪里最地道和正宗,只是在味道上因地区而有了不同的侧重罢了。在福建,外地人才会分排名,本地人只知道闽南是一家。如果细心观察的你,也许会从这些食物里发现,看似简单的制作,其实内里都是糅合了各种复合味道的。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之下,这种复合与传统的共存,其实就是泉州这座小城的基底之味。没人能撼动,也无法将它改变。作为一个泉州人,蔡国强在关于「天梯」作品的采访里是这样说他的故乡的:“泉州的魅力,是我的一根火柴。它始终影响着我。
这座城市里宗教、文化、矛盾共存,与此同时,泉州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那份信仰和风格。”
图/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始终与这里的人文共存。民俗与市井,是泉州最真实的写照,因为它足够接地气。它也足够旧,旧到一转身就能看见一个朝代兴衰的起落。泉州从被叫做「刺桐城」的那刻开始,与外界文化的交换之旅就便已悄悄在闽南地区之间散播开来。走吧,我们往外走。闽南人嘴里常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那些因海兴旺,靠海而居的闽南人,始终一心向海。他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把命运交给远方的大海,寄托给神灵。只身远赴东南亚,几十载后又再次归来。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财富,也带了另一种新的文化冲击。这一幕,在闽南地区时常发生。有时候,他们的乡愁,其实只是一碗地道的闽南古早味。参考资料:1.闽南泉州古早味,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弘扬孝廉文化对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全国重点侨乡,在外华侨华人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泉籍华侨华人始终心系“摇篮血迹”和“故土家园”,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民族解放、家园建设、改革开放等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涌现出许多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泉籍华侨华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恋祖爱乡、赤胆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勤俭节俭的清廉精神以及爱拼敢赢、开放进取的奋斗实干精神,对于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
以泉州市“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为契机,即日起,泉州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市海外联谊会联合本报共同推出“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栏目,先期推选出30位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表现突出的泉籍侨界杰出人物进行报道。
人物名片陈青山少将
陈青山(年-年)原名陈欠火,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现为台商投资区)。4岁时随父亲移居马来亚,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积极参与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援祖国的抗日活动。年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海南军区兼第四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少将军衔,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年周总理与海南党政军领导合影。第一排左起:赵光炬、陈青山、魏南金、肖焕辉、林李明、周总理、庄田、杨泽江千里单车宣传革命舍家为国积极抗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百万军人当中,在数以千计叱咤风云的将军行列里,由归侨青年成长为将军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陈青山就是这样一名归侨将军。”中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说,陈青山用他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实践,诠释了“戎马生涯经风雨,赤胆忠心写春秋”的真谛。陈青山原名陈欠火,年10月出生于惠安县洛阳镇(现属台商投资区)一个穷苦农家,后随父飘洋过海到马来亚槟城。他的命运从此发生转变,却仍与祖国息息相关。马来亚时期的青年陈青山在异乡期间,陈欠火进私塾读书,改名陈荣火。因学习成绩优异,年由当地陈氏宗族资助,陈荣火考入东南亚三大华校之一的槟城钟灵中学读书。陈荣火深知:“一个人活着就要心系祖国,胸怀大志,为国为民甘洒热血,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马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他和同学们加入“读书会”、“学生联合会”,学习抗日救国理论、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义卖义演、多方串联,陈荣火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做掩护,宣传抗日。年初,在学校共产党支部书记陈文庆的介绍下,陈荣火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年下半年,陈荣火等代表槟城学生抗敌后援会赴新加坡开会,几个人骑自行车,以赛球为掩护,历时半个多月,在十多个城市撒下抗战的革命火种。他历任马来亚共产党槟城委员会常委、组织部长,参与组建了马来亚各界抗敌后援总会槟城抗敌后援会。年,英国警察把他拘捕,但陈荣火巧妙对付,被关一星期后被释放,却难以在钟灵中学和槟城立足。60岁的陈青山将军(拿望远镜者)重上战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图为陈青山在前线观察地形。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无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年11月,陈荣火英国殖民当局列入镇压抗日救亡的黑名单。党组织通知陈荣火立即离开前往新加坡,此时其父陈憨清已身染重病,作为儿子的陈荣火看着父亲面容憔悴,病入膏肓的身躯,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想:“从事革命斗争,正是为了拯救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处于水深火热的父母亲!”于是,他含泪离开了重病的父亲,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然而到新加坡不久便收到父亲病逝的噩耗,陈荣火痛断肝肠,强忍悲痛,毅然以革命事业为重,放弃了为老父亲送终的孝事。“可怜我父亲辛辛苦苦一辈子,我连最后一面也见不上。”他曾遗憾地向泉州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郑炳山诉说悲痛之情。年1月,为了斗争需要,陈荣火化名陈青山。期间他担任了星州总工会宣传部长、总务(即主持人),同时兼任马来亚总工会《前锋报》主编。年5月1日,马共新加坡市委决定举行总罢工、罢市、罢课,组织了十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游行,陈青山担任前线总指挥。同年5月下旬,陈青山再次被捕,法官以马共嫌疑分子的罪名判处他半年徒刑。陈青山被关进牢狱,开始高墙内的囚徒生活。在狱中,他见到了马共中央常委杨少民同志。他们在狱中建立党支部,组织难友学习理论和开展合法斗争,同心同德,经受考验。年底,陈青山等被英国当局驱逐出境,乘坐轮船在海上漂泊了六天五夜到达香港,历尽千难万险逃脱到湛江,找到先期出狱的杨少民,把有关材料由杨少民转交组织,经中共南方局审查批准,陈青山等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派往海南参加抗日战争。
首次指挥伏击大获全胜为总部安全甘当“诱饵”年9月,陈青山等人乘船偷渡到琼崖,颠簸一夜,终于在琼山县演丰港登陆。来到总部,他们受到琼崖特委书记兼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冯白驹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陈青山分配到总队政治部宣传科任科员,不久被任命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从地下秘密斗争转入公开武装斗争,从城市生活到艰苦的农村生活,是个很大的转折,陈青山面临很多考验。在孤岛奋战的琼崖独立总队中工作,工作环境和以前情况全然不同。”陈青山妻子何秀英回忆道,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如饥似渴地学讲海南话,仅半年时间就可用海南方言给指战员们上政治课、讲故事了。值得一提的是,年5月陈青山调任琼崖独立总队第四支队政委,7月就担负起指挥伏击日军的任务。战斗之前,没有指挥战斗经验的他亲临洛基公路侦察,在潘江汉大队长的协助下,胜利完成伏击任务。此战击毁敌军车2辆,歼敌30多人,缴获机关枪一挺,步枪20多支。陈青山第一次指挥战斗便取得了胜利,为今后指挥打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指挥战斗的技能。
年2月,琼崖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为了保证总部安全转移,陈青山率领一个大队直奔黄竹岭。他披上大衣,骑着战马行军,在大山中大摇大摆地转来转去,不时打几枪,以迷惑敌人。果然,敌人把陈青山误认为特委书记兼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疯狂地跟踪追来,包围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黄竹岭,企图将琼崖纵队及特委机关一网打尽。何秀英说:“陈青山及部下被围在山上,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没有住处,没有粒米下肚,蚊子咬,蚂蟥叮,荆棘划破皮肉。陈青山鼓励部下,为了保护总部安全,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他们在黄竹岭同敌人周旋了九天九夜后,直到冯白驹及总部机关与挺进支队已突围出敌人包围圈,转移到安全地区了。陈青山才率部队趁雷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胜利突围。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左一)与师参谋长苟在松合影。年12月,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发出了解放海南的命令,彼时敌军利用琼州海峡天险,建立陆海空立体“伯陵防线”,妄图阻挠解放军登陆。1年2月,陈青山奉命到第一总队加强接应作战指挥,率部到琼西接应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渡海作战。他精心部署部队,同时与西区地委联系做好支前组织准备。在敌我军情瞬息万变、各种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中,陈青山临危不惧,果断指挥部队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作战,冒着枪林弹雨在海滩上同国民党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浴血苦战,千方百计掩护解放军渡海登陆部队,先后于1年3月6日接应首批潜渡登陆的渡海先锋营,3月26日接应第二批登陆的加强团,4月17日接应由十五兵团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所率的主力部队大举登陆。随后他率部于西线追击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解放海南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60岁的陈青山老将军重上战场,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并胜利完成任务。年5月,陈青山代表琼崖纵队在庆祝海南解放50周年大会上致辞。行军不忘政治建设才思敏捷脱稿宣讲陈青山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年初,陈青山被调任琼崖独立总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受命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从各连队挑选优秀排长、文化教员等参加学习,每期培训40人左右,他主办三期。学员毕业后派到各连队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受培训的学员经过实际锻炼,后来均成为琼崖独立总队各级领导骨干,对琼崖独立总队的军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年5月,他被升任为琼崖独立总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年初被调任琼纵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同年秋又被调任中共琼崖东区地委书记兼第三总队政委。职务的晋升,可见他在工作中的成就和贡献。在此期间,他废寝忘食地艰苦拼搏,利用战斗间隙,举办各种训练班,编写教材井亲自讲课,还在部队开展以诉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对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激发全体指战员的战斗意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琼岛解放后,因为陈青山会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又善于联系地方干部和群众,所以他在部队、地方都很活跃。他做的政治形势报告,语言明快,内容新鲜,通俗易懂,说服力强。与他人照稿宣讲不一样,陈青山作的报告没有稿子,是自己口头讲,讲得非常好,使人爱听。“陈青山同志的报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条有理、生动感人。”琼崖纵队第五总队原机要组长、海南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符树森称赞道:“他不仅讲得好,而且来得快。”据符树森回忆,有一次,陈青山到昌江县的石碌矿山做形势报告,开始前他先在县武装部开了短会,会议一结束,陈青山立马前去做报告。刚迈出小会议室门坎,陈青山就对符树森等人说:“你们不要再问我什么啦,我要构思大会报告的内容。”符树森奇怪地问道:“就要上场了你还没准备好?”只见陈青山胸有成竹地说:“来得及。”就这样,从小会议室到大礼堂只有多米,陈青山边走边想,走到会场门口,他松了一口气说:“腹稿打好了。”听完陈青山两个小时的报告后,现场多名听众的掌声经久不息,大会主持人宣布散会了,大家仍不愿意离开会场,叫走不想走,听了还想听。心底无私解甲归“侨”情系桑梓建言献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对海南岛的情况较熟悉,陈青山曾陪同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首长视察海南岛。年9月,陈青山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就任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年调任海南军区副政委。年晋升少将,年升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年6月,陈青山以副兵团职离休。离休后,陈青山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侨联代表大会。在会上,陈青山动情地说:“我就快解甲归田了,只是无田可归。那就尽一个老归侨的义务,解甲归侨吧。”离休后的陈青山,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落实侨务、乡情、友情及各项社会活动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受到华侨、归侨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先是出任广东省侨联顾问,又当选为中国侨联委员,后担任中国侨联顾问,同时担任了广东省老人体育协会顾问、广东省振兴海南联谊会会长、广东星马侨友会名誉会长、广东省闽南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乒乓协会名誉会长等等。陈青山乐于奉献,不挂空名:即使是顾问,也筹划也执行,是名誉会长,也出谋也出力,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6月,陈青山(左一)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侨联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陈青山(前排中间)与中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前排左一)、马来西亚槟城议会会长陈锦华(前排右一)亲切交谈。作为一位革命者,陈青山“心底无私天地宽”,生前不遗余力地为许多战友树碑立传。陈青山离休后,出任海南“琼崖武装斗争史领导小组”副组长,经过三年的搜集、整理、撰写以及审稿、定稿,最终完成《琼崖纵队史》的编写工作。而为了让海南的革命历史保存下来,陈青山参与了建设烈士陵园以及为冯白驹塑像,并请邓小平题词。同时他参与策划拍摄《冯白驹将军》电视剧,亲自邀请广州军区著名作家编写剧本,担任电视剧顾问,使这部18集电视剧顺利拍摄完成,并在全国播放。陈青山4岁离开泉州惠安去南洋,几十年来,他魂牵梦绕地怀念故乡。陈青山曾对同为惠安人的广州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卢林说过:“离休后,常为这辈子直接为家乡做事太少而感到愧疚。”年,他便与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共同创建了“闽南经济促进会”,把广州0多名闽南老乡组织起来,共商支援家乡建设大计。他曾数次到福建泉州等地进行考察,向当地领导提出积极建议;参加福建石狮市、东山县来粤学习考察的领导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观感并给予可行性建议;对于家乡来广东进行商品展销如“安溪铁观音茶王赛”、德化县的陶瓷展销会、惠安县在深圳举办的商品展销和引资会议,他都积极参加,并在会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真心实意地为家乡的建设事业费心血。铁汉柔情平易近人生活朴素严于律己陈青山虽是一位立有战功的开国将军,却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架子,这是大多数人对陈青山的最深印象。“父亲的人缘很好,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等级的概念。来到家里的客人,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也不管是老幼贫富,一律热情招待,敬茶管饭。”陈青山大女儿陈白根说:“父亲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包括警卫员和司机等都非常尊重。他出去开会时总记得交代和过问司机吃饭的事,而自己却常因为工作忙而不能按时吃饭。有时刚回家坐下端起饭碗或刚躺下休息,电话铃就响了。那时还没有无线话筒,勤务员知道他的习惯,凡是与公事有关的电话必须立即通知他。一顿饭接好几次电话都是常有的事,但从未听父亲埋怨过。”陈青山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走到哪里,往往几句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方言寒喧话和那爽朗真诚的笑声,连陌生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他没有了距离。
陈青山在海南视察时探访黎族同胞,用战争年代学的黎族话与黎族妇女亲切交谈。年2月妻子何秀英在“与青山一同走过的路”一文中写道:“我俩的生活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老传统,家具还是60年代部队配备的老家具,用了几十年舍不得更换。青山穿着很随便,他不讲穿、不饮酒、不抽烟,夏天只开风扇,尽量不开空调,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人和蔼、生活朴素的陈青山对子女的约束却十分严苛。以陈青山小儿子陈端为例,陈端在广西贵港某野战军某师的炮团当兵期间,因其有小提琴音乐基础进入了军部宣传队,陈青山下部队得知此事,立即把小儿子赶回炮团。从此,陈端又是拉炮车,又是挖炮阵地,直到因公负重伤,才结束了5年多毫不含糊的野战军连队生活,调离炮团去了通信部队。陈端说:“那时超强度的野外训练和海边强化训练从未停过,以致我至今见到泳池都不想泡水。当初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让我吃这么多的苦。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是注重培养我的生存能力。我参加工作这几十年走过的路,是自已磕磕碰碰闯过来的,基本上没沾家庭背景的光。在我的意识中,我没有优越感,也不懂拉关系。从小交友就不分贫富,也很鄙视搞特殊化,这一点受父亲影响很深。”陈青山三女儿陈蔷也说:“回首往事,在几十年岁月的熏陶中,爸爸的为人处世和人格品德,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教给了我们做人的基本信条。我们学会了平等待人,学会了宠辱不惊,学会了朴实和正直,学会了做事负责认真,学会了待人真诚善良。爸爸给了我们极为厚重的精神财富,终生享用不尽。”丰功伟绩垂青史,高风亮节留世间。而今,在故乡洛阳镇陈埭头村的陈青山故居,已成为该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埭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启进说:“陈青山生前曾于年、年、年三度返回家乡,探访堂叔和乡亲。年家乡洛阳镇第二届商会成立,他虽然因病未能莅临,但特地来电祝贺,并欣然接受担任高级顾问之职,意欲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建设贡献一点力量。”据了解,陈埭头村还将在村里建一座陈青山纪念展馆,竖立陈青山将军石刻雕像,存放部分遗物,以及各个时期相片、事迹内容等,鼓励人们追寻先辈足迹,培育爱国情怀。
专家点评■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刘以榕
他“由归侨青年成长为将军”(庄炎林评),“戎马生涯经风雨,赤胆忠心写春秋”,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共和国少将,他就是泉州洛阳江畔走出来的战功赫赫的归侨儒将---陈青山将军。
心系祖国、胸怀大志、对党忠诚、情系侨乡、意志坚定、高风亮节,是陈青山将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军队正规化建设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洛阳江畔美丽的乡村是他战斗的辉煌的人生起点,泉州侨乡的滋养,赋予他优良的品格:忠诚、拼搏、担当。他情系侨乡,关心家乡经济建设,是侨界知心人、贴心人,倡建“闽南经济促进会”,倾心侨务工作,维护侨界权益。他的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严于律己、生活俭朴的良好家风是传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
他是一员难得的归侨名将,既是一员猛将,又是一员儒将,他舍家卫国、英勇顽强、屡建奇功,他善于发挥我军政治优势,把握军队建设生命线,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铮铮铁骨,是作为军人的特质;他情系桑梓,是百姓情怀的纯真;他初心不变,英雄本色,是洛阳江畔走出的一代名将。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市海外联谊会
泉州晚报记者陈森森通讯员庄志阳王惠鹏何细萍/文陈茎、陈蔷/供图
往期回顾:
14.黄仲咸:倾尽家财做公益的“南安陈嘉庚”
13.泉州籍女华侨白雪娇:瞒着父母回国抗日的南侨女机工
12.庄希泉:永爱中华此志不渝
11.郭瑞人:福建经济启航有他一份功劳
10.张文裕:学成只为报效祖国的院士
9.梁披云梁灵光:豪杰兄弟共筑家国梦
8.许肇堆:募集万美元医药物资支援抗战
7.陈清机:实业救国的华侨骄子
6.黄奕聪:心系故土的闽商巨擘
5.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4.叶飞:功勋卓著的华侨上将
3.陈水俊:倾尽家资报效故土的赤子
2.李子芳:满腔赤诚的归侨烈士
1.李光前:济世益群的儒商典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