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泉州下,阻隔和纽带
TUhjnbcbe - 2021/2/4 8:15:00

3.隔绝不了的全球化贸易

明朝开国,虽严禁对外民贸,但中国对外贸易,并没因此中断。朱元璋登基不久就下诏,对帝国东面和南面的15个海陆邻国(就是今天的朝韩日本新马泰和文莱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永不诉诸武力征服,并视这些国家为外藩属国,承诺必要时提供政治和军事保护,官方之间可有经济往来活动。其中一种经济往来活动,是让这些外藩属国定期上贡土特产,且薄来厚往,还以对方丰厚物质回报。这种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特殊易货方式,史称勘合贸易,又叫朝贡制度。朝贡制度不仅是国际经贸形式,也是当时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秩序。由最强最大国主导,其它成员国名义臣服,表面看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其实作为主导国——中国,担负区域内的责任和一定的义务,维护了区域内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所以,后来明末日本侵略朝鲜,万历皇帝果断出兵援朝,就是因为在万历看来,这是日本在挑战中国负责的国际秩序。朱元璋把这一对外政策写入祖训,告诫子孙世代遵守执行。当然,朱元璋采取这种外交政策,并非源自他爱好和平,原因还是他吸取了元朝的经验教训。其实,元朝不仅有强大的骑兵,海军也很强大(当时蒙古真有海军),虽然碍于台风,元军二次渡海远征日本都失败了。但元军却在东南亚多次登陆成功,就在今天印尼等地,只是元朝统治者很快发现,位于热带雨林地区的东南亚,当时密林遮天蔽日,无论放牧还是种地,都行不通,而且瘴气太厉害,除了香料和传染病,没啥容易获得。若仅为香料,兴师动众实在得不偿失,既然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干脆撤兵回国,坐在家里,用畅销的国货,和上门倒卖香料的西亚人交换多划算。朱元璋显然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禁止民间对外海洋贸易,仅靠官方朝贡制度换取海外洋货,足够用了。因为农耕时代的中国,自给自足,对外物质需求确实不大。但是,对别人来说,需求可不小。官方朝贡贸易,表面看互贸规模不大,但先导效应非常显著。优质的中国产品,让外国人的物欲本能,迅速从宫廷传导到民间,而双边民贸需求大到一定程度,就不是一道政令能阻断了的。在朱元璋死后一百多年的明朝中期,人类地理大发现,西班牙人在美洲玻利维亚、墨西哥等地,陆续发现开采超大银矿。中国本就金银矿稀缺,白银又是当时中国所需重要货币,所以,西班牙人把源源不断的白银,装上帆船,载过太平洋,来换取出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深受欧洲人追捧喜爱的优质产品。当时明朝嘉靖皇帝,很听祖宗的话,依然坚决海禁。可是,资本的力量也很倔强,既然合法贸易行不通,就只能走私了。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并以此为基地,向中国挥舞着白银,勾引着中国东南地区的产品出口需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快就形成了多如牛毛的走私团伙。这些走私犯做大以后,正好赶上日本内战后,战败一方的职业军人失业没事干,中国的走私头子们就雇佣这些日本失业军人(也叫浪人武士)为爪牙,组成了武装走私海盗集团。他们被巨大利益驱使,不仅扰乱中国沿海地区治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愈演愈烈,升级为武装对抗国家机关的恐怖暴动,这就是明朝倭寇的由来。明朝政府对这些走私海盗,当然无法容忍,用军事手段镇压,以强硬的态度,干掉了最大的走私头子——汪直,尽管当时汪直已经被招安了。但是,有汪直这个“大鬼”在,还可通过汪直这个“权威”维护秩序,控制倭乱,而汪直一死,“小鬼”们反倒纷纷再次作乱,按下葫芦起了瓢,到嘉靖朝后期,倭寇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还属福建闹得最甚,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甚至一度成为倭乱中心。在打击倭寇期间,虽然我国有两位杰出将领:古代顶级军事家——戚继光和明代一流军事家泉州人——俞大猷,他们卓越的指挥作战才能和军事艺术,确实给予倭寇沉重打击,无奈资本的生命力太强,仅靠武力弹压,始终治标不治本,无法彻底灭绝倭患。直到隆庆皇帝即位,他认识到解决倭寇问题的关键,终于解放思想、卸去祖训包袱,下令结束明朝近二百年的海禁,开放民间对外贸易。从此,倭寇绝迹,中国进一步卷入全球化贸易当中。相对和平的营商海况,使明朝后期中国东南外海洋面,来往无数商船,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航路,全世界近七成的进出口生意,有中国参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就是世界贸易中心。庞大的贸易规模,甚至促成了中国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时,也滋生了很多海商资本集团。17世纪初,失去无敌舰队的西班牙,交出了引领大航海时代的接力棒,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主角。在强占东南亚众多岛屿后,荷兰人又占据了台湾,并企图伺机打开我国海门,垄断我国对外海洋贸易。与此同时,活跃在我国东南海域,众多武装海商海盗集团中,脱颖而出了一个王者——郑芝龙。郑芝龙也是泉州人,从小就从事国际武装贸易工作,因此除了闽南话,还精通日语、荷兰语、葡萄牙、西班牙语。因为长期和海外贸易打交道,所以当时很多泉州人都会说外语。如下图,现在泉州方言中有不少外来语词汇,就是旁证。郑芝龙凭借超出常人的智慧、胆识、能力和运气,陆续击败吞并其他同行对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武装海商集团首领,几乎称霸中国东南海域。这样,荷兰人和郑芝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起初,荷兰人想绕开郑芝龙这个中间商,直接和中国官方谈生意,后来发现根本绕不开,管事儿的中国官员都是和郑芝龙一伙儿的,于是,荷兰人决定对郑芝龙采取军事手段。荷兰人调集了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几乎所有战舰,向郑芝龙的陆上总部基地——泉州,发起进攻。双方就在位于泉州东南的金门岛外海域,打了一场大仗,史称料罗湾海战,结果郑芝龙的舰队大胜荷兰人,从此,荷兰人败退台湾,不再敢挑战郑芝龙在中国东南海域的贸易霸主地位。郑芝龙从此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东南亚地区,还组建了拥有二十多万人、三千多艘船的庞大私家海军,他的这支雇佣海军,从船长到水手,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遍布太平洋诸岛的南岛人、甚至非洲黑人等等。当时,来往于东海、南海上的所有商船,想出入平安,就必须向郑芝龙交保护费——插上郑家授予的旗帜,就可安全无虞。可以说,郑芝龙垄断了整个东海和南海的海洋贸易,一时富可敌国。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后来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早被明朝招安封侯的郑芝龙,被清朝当局诱杀。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就此与清朝不共戴天。随着东南沿海地区,逐渐被清军占领,郑成功失去在大陆的立足之地,为继续对抗清军,郑成功需要可依托的生存发展基地,便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荷兰人手中的台湾。郑成功用高超的战争技巧,打败了在台湾的荷兰殖民占领军,把台湾收回中国人手中,郑家在台湾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割据统治。等到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腾出手来,便重用了从郑家叛投来的著名海军将领——泉州人施琅。施琅与郑家有杀亲之仇,所以坚决主张武统台湾,并且,在得到康熙皇帝同意和支持后,真以漂亮的军事行动,打败了郑家军队,把台湾纳入大清版图,从此,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直辖领土。但是到了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率先开始工业化,他们以武力优势,打破了我国在东亚东南亚的传统地位,朝贡体系瓦解,后来甲午一战,我们又被日本打败,丧失台湾。至此,于明初确立,由我国主导亚太地区秩序近五百年的格局,烟消云散。上个月,RCEP正式签订——全球最大的经贸区成立。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规模达到二十多亿,GDP总量有二十多万亿美元,两者都占到世界总量三成,制造业总量更是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有意思的是,如下图,除去绿色部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剩下的中日韩加东盟十国,几乎就是当年朝贡体系的涵盖区域——也是当年中国的海洋贸易势力范围。不同的是,今天的RCEP只是经济协约,而非政治体系。但就像当年大明朝,对弱小藩国的“慷慨”一样,RCEP合作精神的主旨,仍然以中国为代表的大国,用宽厚大气的姿态,让利于东南亚的相对弱国,助其发展。和西方大国主导的联盟协约不同,中国不图短期索取,不干涉伙伴内政,而是把“以退为进”、“吃亏就是占便宜”、“放长线钓大鱼”等古老东方智慧,应用于新时代的我国核心价值观中,在国际关系和对外合作的态度和策略上,发扬展现。此外,这也是甲午海战之后,中国和日本在经贸领域,最深度的合作。使中日韩这三个同属“筷子文化圈”的世界经济强国(韩国已跻身世界前十),在经济上趋向一体化。而且,RCEP还宣布,向犹豫不决是否加入的印度,随时敞开怀抱。以印度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潜力,一旦加入,将意味着RCEP所包含的区域——东亚南亚东南亚,将成为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心——虽然这只是回归到五百年以前的状态。但是,我们也看到,台湾未在其中。4.阻断不了的海内外纽带由于闽南地区在农耕社会的地理劣势,加之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以泉州人为主力的闽南人,为生存所迫,大批过海到台湾讨生活。在今天的多万台湾同胞中,有一多半祖上来自闽南。闽台两地人民,同宗同源,这种亲族血缘,是连接两岸不可分割的纽带,也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的核心推力。何况,台湾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对内,台湾位于我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台湾海峡是对接两片海域的桥梁,是连接我国两个经济最强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海路必经之处。对外,台湾是我国扎实稳步深入东太平洋的桥头堡,是破断美国岛链封锁的关键一环,从战略上看,回归祖国的台湾,不仅是我国东南海域的屏障基地,也是我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更是我国开启全球海洋战略的助跑器。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祖国统一大业势在必行。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止戈多年未更名,仍叫解放军,就是因为台湾尚未统一。除了台湾,整个南洋地区(也就是东南亚),也是史上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拓荒谋生去向之地,尤其是以泉州人为主力的闽南人。早在宋元时代,伴随泉州繁荣的海洋贸易,闽南人就和南洋地区交往密切,到了明清时期,闽南人下南洋的潮流,进入洪流阶段。他们开始筚路蓝缕,探求生存空间,逐渐立足扎根,以宗族观念为纽带,前赴后继,将中国文化和拼搏印迹,遍布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在东南亚某些岛屿建立过华人国家。下图是印尼语中的闽南方言词汇说明闽南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发展到今天,全球华人华侨超过万,东南亚华人华侨占有七成,达到多万,其中三分之一是以泉州人为主力的闽南人,所以,泉州当之无愧我国第一侨乡,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广东江门。而且,海外的泉州华人华侨不仅人数最多,对祖国贡献也大。远离家乡渡重洋,到异域求生何其艰难。但辛勤勇敢的闽南人,在夹缝中奋斗,从最早的开荒农民、矿工、搬运劳工、种植园工、手工小贩等底层生计做起,到后来在采矿业、橡胶种植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领域,开创了一片属于华人自己的新天地。也正因艰辛不易的际遇经历,使这些东南亚华人的乡土情结、宗族意识,逐渐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层面。由于晚清政府无能,国力孱弱,海外华人不仅面临西方白人殖民当局的压迫欺辱,还饱受当地土著的暴力竞争和排挤,这让海外华人,相比晚清国内底层人民,更快民族觉醒,更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强大对于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所以,共建强大崭新的中国,成为海外华人的内心诉求。以泉州人为多数的南洋华商,在取得一定成绩和财富之后,积极反哺祖国,他们不仅通过自创的金融手段,报答家乡,还回国投资实业、教育,建立现代金融系统。将近代海洋文明成果引回祖国大陆,助力中国生产革命和制度革命。下图是海外华侨通过信批局(自创民间金融机构)向国内汇款的运营流程下图是桥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向国内汇款兼家信功能的特殊载体从大忽悠康有为,到理想主义革命领袖孙中山,中国早期革命的活动经费,就主要来自南洋华人华侨的资助募捐,而且,他们不仅慷慨解囊出钱,还奋勇挺身出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国民党前身)的财政来源,有八成以上取自南洋华商,组织发动的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八次是南洋华侨华人参与支持。到日本全面侵华、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广大南洋华侨更是和祖国人民一起,义无反顾、毁家纾难,回国投身抗战,并做出巨大贡献。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南洋侨商领袖——泉州人陈嘉庚。以泉州人为多数的南洋华侨华人,上到巨贾,下到民工,无不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因为篇幅有限,关于领袖大佬的先进事迹就不赘述,只举一个底层民众的例子:抗战中期,中国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受到威胁。几千名南洋华人机工,自发回国,因为他们在与西方文明交道中,熟练掌握机修技术,所以,他们以此技能,弥补了落后中国的机工人才缺口,为保证滇缅公路的汽运畅通,支援前线抗战,付出牺牲、做出贡献。类似这样南洋华人华侨的爱国义举,不胜枚举。到抗战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他们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从宋元海洋贸易,到明清朝贡体系,再看今天的RCEP和全球化。从海峡两岸同胞,到南洋华人华侨,再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通过泉州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泉州人的海内外故事,看到了中华民族包容仁厚的胸怀,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证明了靠武力强权,寻租攫取,剥削压迫,不能长治久安,唯有平等合作,互惠互助,才能实现共赢。团结统一、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理念,这种厚德载物的思想格局,是我们中华传统价值观,也是连接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纽带,结合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必将成就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和更为宏大的历史使命。最后,具体来说,连接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纽带,追根溯源,就是宗族意识和统一观念,而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又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请看下一站——西安篇。本期彩旦,下图美女是我的邻居好友,和她身前美食——蚵仔煎,都是正宗泉州特产。和她识交多年,在她身上,我见识到了闽南人勇于开拓、执着进取、勤奋忘我的工作态度,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品格之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泉州下,阻隔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