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泉州是相当的热闹的,不仅是新的一年来临了,还有不少地方元宵灯会即将开始了呢,现在就和小编一起一起来瞧瞧泉州春节各个地方有哪些热闹的习俗吧。
南安英都“拔拔灯”拔拔灯民俗在南安市英都镇代代传承,至今已历多年,游灯队伍的灯笼用大绳拉拴,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生动地再现了几百年前英溪纤夫逆水行舟的壮观场面。拔拔灯活动已成为当地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盛典。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英都镇都会举办“拔拔灯”游春闹灯活动。百米长绳上悬挂起上百个红灯笼,每条“灯龙”称为一阵,每阵由一强壮的男子肩负绳索作拉纤状,弓身前行,紧跟其身后的是男女老少扶灯绳“护灯”,缓慢前行。今年共有24阵参加“拔拔灯”活动,舞龙舞狮、拍胸舞、花鼓队、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也纷纷上场,异彩纷呈,随着“灯龙”穿梭于村落之间,所经之处,家家户户欢欣鼓舞,燃放烟花“迎灯”。
“英都拔拔灯”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据了解,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都“拔拔灯”这一活动既成为群众闹新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民俗游乐活动,也成为沟通乡情、加强联谊的桥梁,颇受群众欢迎。
据悉,“拔拔灯”民俗活动于年6月份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港樟脚村“游板凳龙灯”樟脚板凳灯有什么来历呢?当地代代相传:樟脚游龙灯兴于元末明初,距今有多年历史。元朝末期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打仗,樟脚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烽火为信号互相告知,躲过元军的抓捕。明朝建立后,为庆祝战争结束,每年在元宵节当天晚上举办游龙灯活动。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板凳上,扛着长板凳将村子绕一遍,长凳互相连在一起,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像神龙游走,所以又叫做游龙灯。最早是用松木点油火作为“火龙”,后来逐渐演化成煤油灯、马灯,一直到现在用蜡烛和纸糊的板凳灯。
“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都会举行游灯笼,其中以元宵节最为盛大,不论天气如何,11个自然村都会参加。”
天后宫米龟每年的"乞龟”民俗活动将从正月十五热闹至十七,今年天后宫的大米龟已经基本成型,据说达到了斤的重量。
“乞龟”民俗起源于泉州,流播到台湾后在那里流传下来,后来又在泉州复兴起来,如今已经成为泉州市民每年都很期待的活动。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黄泽阳告诉我们,今年的米龟是由四位来自台湾澎湖的师傅制作的,其中两位年就为泉州天后宫首届“乞龟”活动制作大米龟。此后,泉州每年春节元宵期间也都如期举行“乞龟”民俗活动。
晋江攻炮城、数宫灯“攻炮城”习俗中,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外面糊有彩纸,象征古代城垣,此次总共设置了12个炮城,每个炮城高度有4米,宽度是40公分,炮手将各自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触发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爆炸为胜者,攻城的炮手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这项活动需要眼力、手力和胆力的紧密配合。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三新婚夫妇就会开始送灯到嘉应庙悬挂,借此表达婚姻幸福美满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挂的灯越多,越能代表人丁兴旺。元宵节当天,大家还会一起到嘉应庙数宫灯。而博灯将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博得头灯寓意着新的一年早生贵子,家庭美满。
泉州这么多地方的习俗真是热闹非凡,有时间一定要去参加下灯会,感受下泉州人热闹的氛围呢。
祝大家新年快乐!
————/END/————
文章来源
综合网络
整理编辑
茄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推广
贴片广告推广
请添加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