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泉州方言词语趣谈海
TUhjnbcbe - 2020/11/29 9:56:00

海,只有一个读音[hai3],跟普通话很接近,虽然同是上声,泉州话的阴上读高平调,这跟普通话的上声读法是有区别的。海在泉州的意义是非常特别,泉州的海岸线很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际海洋文化城市。在泉州话包含许多方言文化。

“海洋”一词,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的中心部分是主体。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

“人海”、“火海”之“海”指数量多。“海碗”、“海量”、“夸下海口”之“海”指的容量、口气。“海涵”是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一般用于请人特意原谅时。

“海外”指国外。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泉州人自古以来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到海外,出国都叫做“出洋”。南洋就是指南海附近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海雁即海鸥,也叫“海鸡母”,是一种候鸟。头和颈部都是褐色的,常成群在海岸或内陆河流附近飞。谚语:“海雁飞落海,破裘去擦屎”,相反的“海雁飞上山,破裘摕来幔”。海雁若是向山顶飞去预示着天气转凉,要添衣裤了。不直接说天冷天热,用“破裘”来表示季节变换。海雁是一种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徙。“海鸡母”除了指海鸥,还有另一义,旧时指专门在船舶与客店中拉客住宿的人,也比喻走私的船员,这些人都善于爬桅杆、勾搭船上驳岸的缆索。

“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歌曲《蓝蓝泉州湾》:“八百里海岸线,满张着希望的风帆。”泉州由于海岸线长,靠近海边生活的有许多村庄。“海墘”是海滨或滨海的陆地边界,也“海骹“。蟳埔,石狮蚶江、晋江东石、惠安崇武等地都算是海墘。童谣《阮厝在海墘》:阮厝在海墘,海鸟做厝边。蚝壳叠做墙,厝脊翘著天。”就说出了“海骹人”的生活环境。

泉州是地处海边的文化昌盛的地方,古称“海滨邹鲁”。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邹国,此后人们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讨海”是捕渔、从事渔业生产。“讨海人”是靠讨海过生活的人,童谣《我是祥芝讨海兄》:“我是祥芝讨海兄,春风拍涌都呣惊。”童谣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讨海人在大海中不畏艰难的气慨。谚语:“海水若分路,无风便是雨。”讨海人在大海中观察海水,看到海水分水路,就知道风雨快到了。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唐代起,由于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发挥运输货物、与海外贸易交流的作用。宋元间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从唐代至宋元时期,泉州海外通商贸易繁盛期长达四百多年,可以说是海交史上的奇观。也是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泉州曾是“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的繁华都市。

海洋伸入陆地的部分叫“海湾”。泉州的“三湾”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海港”指沿海停泊船只的港口,一般分为“军港”、“商港”、“渔港”。泉州的”十二港”指的是“后诸港、洛阳港”、“安海港”、“深沪港”、“水宁港”、“石井港”、“秀涂港”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海港,使得经过泉州的商船出入非常方便。

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大港。宋·谢履的《泉南歌》:“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还有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都说明了当时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和对外通商贸易的繁荣。

“市舶司”是对出入国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检查并征收关税的国家机关,现在叫“海关”,而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名叫“市舶”,管理对外贸易的国家机构,叫做“市舶司”。市舶司制度起源于唐朝。在北宋元佑三年(年),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至明朝成化八年(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在泉州的四百年间,市舶司管理着泉州各个港口的海外贸易和有关事务,主要是关税的执行和监督。

“市舶司遗址”就在市区水门社区。宋至元明时期,远洋商船的人员、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泉州市舶司的收入占全年国库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市舶司遗址,是泉州刺桐港繁盛的直接历史见证。

海禁

“海禁”是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迁界”是康熙年间,清政府为封锁海外反清势力与内地的联系,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让距离海边三十里以上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由于海禁和迁界,使得世代靠海生活的海边人迫不得已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各国去打工谋生。歌谣《船到七洲洋》:“船到七洲洋,看水想着娘,目屎流出来,滴落大海洋。”过去出洋都是坐木帆船,颠簸危险,风平浪静也得在海上漂泊十几天。“千山万水隔离愁,茫茫大海无尽头,远望家乡空悠悠。”面对大海看不见家乡,说出了离开家乡漂泊在海上的离愁别绪。

海鲜

泉州海岸线很长,盛产海鲜海产品,谚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管山是海里,都有丰富的资源物产供我们利用。

海带”的“带”字是用文读。海带生长于海底的岩石上,一般是褐色、带状,含有大量的碘质。“紫菜是一种生长于浅海岩石上的藻类植物,紫色,种类多。富含蛋白质和碘、磷、钙等物质,被称为“海洋蔬菜”,多食有益于身体健康。“海盐”用海水晒成或熬成的盐。泉州也是盛产盐的地方,有山腰盐场、东石的盐场,都是年产量达万吨的大盐场。“盐”,泉州话只有单音节,而普通话叫“盐巴”。“无咸不成甜”,说的就是调味中盐的重要性。

”蚝[O2]仔”普通话叫“海蛎”或“牡蛎”。《本草纲目》:“多食之,能细洁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蚝仔羹、蚝仔煎,都是好吃的泉州美食。谚语:“二月肥蚝肥韭菜。”农历二月正是吃海蛎和韭菜的好季节。“海蚝呣通早削,番薯呣通早挖。”比喻凡事不能急于求成。

“海蟹”泉州话叫做“蟳”。最后一对脚是扁的,适于游泳。它的两支大脚像夹子,叫做“蟳肱骰”,是用来取食和防卫的武器。母的叫“红膏蟳”或“红膏母蟳”。“蠘”也是海蟹的一种,普通话叫做“梭子蟹”,形状和蟳相似,不过前面两只大脚较瘦长,肉质很清甜。谚语:“六月蠘瘦吱吱,十月蠘肥啧喷。”蠘也有季节性,农历六月的蠘很瘦,只能品味,无肉可食;而十月的蠘很肥嫩。

“海虾”种类很多,常食的就有“龙虾”、“九节虾”、“对虾”等等。“虾卑”指毛虾,是泉州海鲜干货的一大特色。虾卑是泉州人爱吃的海味之一。谚语:“海食马鲛鲳,山食鹧鸪獐。”过去泉州人认为山上的鹧鸪和山獐的味道最好。而海鲜数马鲛和鲳鱼最好。谚语:“买花鱼看腮,买鳗鱼看脐。”买花鱼要看它的腮是否红色,海鳗要看鱼身中段的脐是否是粉红色的,以此来判断新鲜程度。谚语:“六月花,较补鸡。“花鱼身上有一大半是金黄色的,所以也叫做“黄花鱼”。六月是吃花鱼的季节,鱼肉营养价值比鸡肉还高,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泉州方言词语趣谈》)

NEWARRIVAL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新书推荐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丛书,一共三册,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林雱姚鸣琪译)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周若蘅译)、《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颜玮珏颜瑛瑛译)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样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总是在人类大空间的聚合运动中积累和发展。水平传播不变论说很难解释世界上双文化冲突、并存、融合的历史现象。唯其如此,国人在寻找和翻检尘封已久的文化载籍时,不惮于认识思维上差异的鸿沟而敢于跨越且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因此,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泉州方言词语趣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