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人的眼里,拥有金子表示财富,穿金带银“金铛铛的”,表示贵气。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关于金子和金钱在泉州话有几种意义及组词都有特色。
金,只有一个读音[kim1],带有鼻音韵尾,属纯鼻音。除了指黄金外还有表示金钱等。“金仔”,即普通话的黄金,也特指金制的首饰,如“金钗、金针”是古代女子头上的一种金饰。金钗十二,形容女子有许多的金首饰。“金手指”泉州方言词,是普通话的金戒指,“金链仔”就是金项链,还有“金手环”、“金手链”等。这些金制的首饰都是泉州人婚嫁中必备的重要物品。谚语“闶金成狗屎”(“闶”藏)。比喻像金子一样贵重的东西,若是放着没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变得一文不值。谚语:“无知识,金包草;有知识,草包金。”外表装饰得很耀眼,草包还是草包。而有才学的人,可以用知识创造财富。
“金箔”是用金子捶成的薄片或涂上金粉的纸片。我国金箔技术历史悠久,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捶打成。”
金箔又轻又薄,常用于装饰。泉州一带宫庙佛殿都用金箔装饰。谚语:“人靠衫妆,佛靠金装。”人靠衣服装饰,佛靠金箔包装,显得金碧辉煌,比喻外表包装的重要性。也可说“人着衫妆,佛着金装”。除了佛像,过去旧床里所雕的花草飞禽都有安金。谚语“安金使漆,趁钱无人捌”,金饰和油漆,两个行业赚钱多。
古时用金属制作的打击乐器“金鼓”,常用于行军仪式或盛大典礼。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成语“金鼓连天”、“金鼓齐鸣”、“金鼓喧天”,都是形容战斗激烈的场面。“鸣金收兵”,用敲打金锣等发出信号撒回军队。近代战争中是以号角指挥,但也说是“鸣金收兵”。
为了显示贵气,用金色的字印在红联纸上叫“金字”,而不是传统的用墨水写的黑字。有双喜、寿字,都爱用金色的字,看上去金光闪闪,非常贵气。“金字招牌”,原指商店中张挂的用金粉涂字的招牌,现在比喻气派体面的称号,或者在大众中名声显著的称号。“金龟”是一种昆虫,身体是墨绿色的,有光泽。泉州话把墨绿色叫做“金龟绿”。金龟除了指动物,在唐代还是官员士大夫的一种配饰。而“金龟婿”则是形容条件良好的丈夫。
“金钱”指通用的货币,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都不相同。比如古代用金锭、银锭、铜钱等。现在是用纸币。梨园戏《李亚仙》:“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南音《去秦邦》:“去秦邦我不第返来。一去三年,百两黄金亦都用尽。”“百两黄金”、“三千两金”,在古代表示一大笔金钱。
“金纸”是冥纸、锡箔的统称。不同的仪式上烧不同的金。“金烌[hu1]也叫"金炉烌”,金纸烧完就变成金灰。由于金纸是锡箔,上面涂一层薄锡,有的还加金粉,所以就有收购金烌的行业.
泉州话形容眼力敏锐叫“目睭金”,还引申指“识相”。谚语:“目睭无金,骹手无勤,做鬼仔也讨无金银。”一个人若是眼力不敏锐又懒惰,必然会一事无成。“金金相”是睁大眼睛认真的看。常用于辨认。重叠使用,放在某些动词前,有“明明、清楚”的意思。比如“我昨暝金金看见伊和一个男的在公园里散步。这里的“金金”,就是“明明”的意思。
钱,在泉州话常用的是白读[tsī2],文读[tsian2]比较少用。钱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最熟悉的词,泉州话有许多相关的方言词。
“铜钱”是古代的钱币,泉州话也叫“铜牁”或是“钱仔”。铜板铸成圆状,中间穿一四方孔。铜钱一般都是外圆内方,根据它的形状,也把铜钱雅称为“孔方兄”。铜钱的价值一般都比较小,每一千个铜钱于一贯,一贯等于一两白银。
“钱贯”本义是指双股的小麻索,以前是用来串钱的。“钱贯痕”是形容见钱如命的人,常比喻说“规面计钱贯痕咧!”(形容满脸都是钱贯的痕迹)俗语:“年头厾厾算,年尾一条钱贯。”年初想得很美,一年下来,只剩一条串钱的麻索。“钱币”是货币,泉州话也叫做“纸字”。谚语:“钱找人财旺,人找钱发狂。”会赚钱的人,钱财都会找上门;而一味追求钱财的人,必然会失去理性。也说“钱找人哙(容易),人找钱恶(难)”。
在泉州话指不用花钱说“无钱”,是普通话的“免费”。谚语:“无钱舀尿嫌厚车蛆”(“车蛆”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农村粪坑都是留给自己用,免费让你舀了,还嫌人家粪坑孓多。免费提供的东西,还是有人会嫌东嫌西的。“无钱消膏斗贴”,形容免费的东西大家争着要。这是一种贪便宜的普遍心理。“无钱”更多的是指经济条件较差。谚语:“无钱娶老某。”意谓条件较差就得将就。谚语:“无钱虱母规裤头。”在过去,人们都将钱贯或钱包结在裤头上。“虱母”在这里也比喻麻烦的事情,或是需要花钱的事。谚语既形像又幽默。
泉州特色方言词“钱水”、“钱声”指钱款,也指财力。如“你的钱水真饱”(你真有钱)。“钱空”装钱的孔洞,也指可以赚钱的门路。“钻钱空”形容整天沉迷于如何赚钱,说“按钱空累钻落去”。“钱尾”零星钱。“钱头钱尾”比喻剩下的少数钱款。
“利[lai?]钱”也叫“子金”即“利息”。“本钱”本金,是用来盈利、投资、生息、赌博等的原始资本。谚语:“买的算利钱、卖的算本钱。买方和卖方都希望自己不吃亏。“利钱”指买物件讲价省下来的钱,跟“利息”还是有区别的。“中人钱”即中介费。旧称买卖产业或商品时的佣金。“倒踏钱”有的叫回扣、抽头。经手采购或代卖主招揽顾客的人向卖主索取的佣金。这种钱实际上是从买主支付的价款中扣出的,所以叫回扣。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地取得钱财叫“食钱”,是接受贿赂,即贪污。所以贪官也叫做“食钱官”。“钱粮”旧时征收田赋时,既征粮食,又征银钱,总称钱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离现代生活都比较远了。
过去泉州人大都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常用成语“抾钱做堆”就是“攒钱”。俗语“饲猪??蚀本,饲大是金银”。养猪就是“抾钱做堆”,卖出去就有一笔较大的收入。但有的人则是“合[kap?]钱无隔暝”,形容有钱就爱花光的人。还有的是“拿钱免弯[??]腰”,形容有的人不是花自己辛苦赚的钱也就不会珍惜。“钱乃沙螺壳”,“掠钱无做钱用”,都是用来形容有的人挥霍无度。这些语句都非常生动形像,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泉州方言词语趣谈》)
NEWARRIVAL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新书推荐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丛书,一共三册,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林雱姚鸣琪译)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周若蘅译)、《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颜玮珏颜瑛瑛译)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样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总是在人类大空间的聚合运动中积累和发展。水平传播不变论说很难解释世界上双文化冲突、并存、融合的历史现象。唯其如此,国人在寻找和翻检尘封已久的文化载籍时,不惮于认识思维上差异的鸿沟而敢于跨越且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因此,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