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福建泉州传承多元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海丝文
TUhjnbcbe - 2020/11/1 1:18:00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是重要的纽带。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征程中,文化同样将持续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推动、辐射、示范作用?日前,有关专家带着这一课题展开调研,对推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枢纽”地位提出建议。

泉州在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与战略地位


  泉州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始发站。宋元时期,泉州是中国海上零公里,在世界航海史上独占鳌头年的“东方第一大港”,被称为“中世纪世界货舱”,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景象,成为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交汇交融之地,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全国拥有华侨华人最多的设区市。


  一千多年前的泉州是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典范。今天的泉州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愿景与行动规划中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的永久落户地。

多元文化推动古代海丝繁荣昌盛和现代泉州经济腾飞


  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泉州形成了开放包容、爱拼敢赢的多元文化特质。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特别是宗教自由政策,让泉州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包容、开放;另一方面,先辈们不畏艰险、漂洋过海的海洋文化性格,传承给后辈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泉州多元文化带来了诸教共存、自由和平、儒商并重、百业俱兴的文化气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走出去、引进来”的多元文化与国际贸易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催生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港缘起隋唐,在兴盛的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一起,成为两个世界性贸易大港。成千上万的异国商人纷至沓来,“市井十洲人”是当时的生动写照。与贸易相伴随的,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多元文化带来了不同宗教和谐共荣。在泉州城区米长的涂门街,道教关帝庙与伊斯兰教清净寺紧邻,而斜对面就是印度正教遗址,方圆一公里内还有佛教寺庙、基督教堂。此外还有摩尼教(明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其中有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寺庙遗址草庵。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


  与此同时,以妈祖信仰和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等“五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现在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妈祖庙。“五南”文化也遍及世界各地。比如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在海外,有泉州人聚居地就有南音社团。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又促进了国际贸易。元代泉州国际贸易扩展到多个国家,贸易网络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香料、药物等多种商品源源不断运入泉州港,从泉州港输出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也有数百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描绘说: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此外,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孕育了敢于走向世界的海商。当时的泉州海商既是务实精明的商人,也是有胆有识的航海家和冒险家。


  (二)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催生泉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与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比达半壁江山。年,泉州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倒数第二位。改革开放后,泉州文化的开放性得到极大解放。泉州是全国侨亲最多的设区市,多万泉籍华侨华人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且90%以上在海丝沿线;旅居港澳的泉籍乡亲有70多万人;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达多万人,占台湾汉族同胞近50%。泉州还拥有世界泉商群体,全球华人富豪榜泉州籍富豪占54席,菲律宾和印尼前五大富豪中泉籍分别占了4个、3个,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十大富豪中泉籍分别占4个、4个和6个。


  泉籍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积极投资家乡建设,仅港澳台侨累计捐资就超过亿元,为泉州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目前泉州有上市公司家,拥有安踏、特步、匹克、利郎、柒牌、劲霸、七匹狼、九牧王、鸿星尔克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共有个中国驰名商标,多年居全国地级(含副省级)市首位,成为全国闻名“品牌之都”。现在到全国各地投资兴业的“泉商军团”有多万人。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多亿元,连续17年保持全省经济总量首位。今年1至7月,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72.5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51%。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来泉投资设立企业家,泉州企业累计赴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48个,投资总额4.54亿美元。

以文化力量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文化交流互动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最能打动人心。泉州始终把推动中华文明、文化、艺术与海外交流作为不懈追求,出台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了包括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内容在内的十大行动计划,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落实行动计划。与此同时,泉州本着“以文立城、以文兴城”理念,在保护发掘、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要有如下做法:


  (一)密集举办、承办、参与一系列以海丝为主题的高层次、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高地。年,泉州举办了世界闽南文化节,随后3年推动澳门、金门、马来西亚分别承接举办这一文化节。年,举办了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唯一代表城市,参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和《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活动。年,承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三届文化的力量论坛。年,承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海丝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二)倾力保护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特别是全世界闽南人守住承载传统文化基因的精神家园。一是立法保护海丝史迹。福建省政府出台《“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市出台《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二是牵头推动我国多个城市海丝联合申遗。海丝申遗展示总中心落户泉州。泉州列入海丝申遗的遗产点有14个,占全国总数近一半;三是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评。泉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国家级31处,有博物馆71个,约占全省总数1/3,其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4个,文化遗产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居全国前三位。南音、提线木偶等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是我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城市;四是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有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五是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将在保护古城文化生态、延续千年文脉的前提下,有机融入当代艺术元素,营造新型多元文化业态,再现“市井十洲人”盛况。现已建设一批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地标;六是实施古港转型升级行动,目前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刺桐古港转型升级为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海丝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的重要基地,成为泉州融入海洋、面向世界的标志性经济文化港湾区。


  (三)有“戏窝子”美誉的泉州形成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诸多古老剧种在丝路沿线交流往来的长效机制。泉州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美誉,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泉州至今已举办11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每一届都有海内外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南音会馆参加。梨园戏走出国门,年在法国巴黎巡演经典剧目《董生与李氏》时,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法巡演的导演,向女主角致以双膝下跪的答谢礼节。泉州先后举办了四届国际木偶节,木偶戏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木偶剧团、梨园戏传承中心成为泉州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品牌。


  (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打造承载丝绸之路精神的文化艺术博物馆。亚洲园已于年建成开放,以公共艺术形式打造海丝文化交流平台,集中展示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精华和文明标志,表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的盛况。这是亚洲唯一一个以海丝为主题的艺术公园。


  (五)着力推动媒体走出去、引进来,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泉州晚报作为国内首家推出海外版的地市报,在菲律宾由《商报》同步印刷发行,与《美国侨报》《欧洲时报》《大洋日报》《华侨新闻报》等华文媒体分别合作开设《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专版,与《台湾导报》合作开设泉州专版。泉州广播电视台与汉雅星空合作开设闽南语节目泉州频道,与黄河电视台联办《中国—泉州》栏目,多次在澳门、台湾、美国、菲律宾等电视台合作举办《中国泉州电视周》活动,同时还创作一批优秀的外宣电视节目,与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组建福建海丝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向世界讲述个泉州故事。泉州所辖的晋江市开设晋江英文网站,在香港卫视设置《晋江印象》专题,通过东森电视台、《台湾联合报》等多个媒体平台推介晋江。


  关于将泉州定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枢纽城市”的七点建议“文化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多彩。”为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在推动海丝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议在国家战略层面将泉州定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枢纽城市”,具体考虑如下:


  (一)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泉州多元文化价值观与丝绸之路精神的对接、融合。“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薪火相传的丝绸之路精神。作为泉州多元文化主要载体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闽越、中原、海外等诸多文化精髓,体现出来的海纳百川、百折不饶、爱拼敢赢、追求和平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海峡两岸及全世界闽南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完全符合丝路精神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发挥闽南文化纽带作用,积极向海丝沿线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华裔新生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民心相通、价值认同。


  (二)继续深化主办、承办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重要文化交流平台。继续加强同文化部等部门的联系,更主动融入国家文化外交工作大局。抓住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的重大机遇,把艺术节办成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与桥梁。继续主动、积极参与中外着名文化艺术节活动。


  (三)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献数据库,继续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艺术公园,加强海丝文化研究。一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设代表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核心项目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国际级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对海丝历史资源进行集中挖掘、展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收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关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文献数据,形成涵盖古今中外、权威准确的海丝数据库;三是建设海丝研究高端智库,增强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性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四)建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承好闽南语,做好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是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点经营好“五南”文化品牌;二是保护和发挥好闽南语作为传承闽南文化的载体作用。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万人说闽南语,应创办闽南语研究机构,加大闽南语教学推广力度,多创作优秀的流行闽南歌曲;三是设立联系侨商侨亲的闽南文化交流区,建立海外华侨华人杰出青年联络平台,统筹做好二代、三代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工作,推进宗亲文化和青少年交流,增进人文情感交流与融合;四是建立申遗城市同盟,完善联合申遗协定和同盟章程,做好申报文本编制、文物修缮、环境整治、遗产点保护规划编制、展示监测基础工作等重点工作,加强海丝申遗宣传。


  (五)以创新理论、创新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新展示、再创造,不断推出体现两个效益的高水平作品。没有创新的保存是陈旧的,使用与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为让海丝沿线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作品:一是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文化,吸引国内外大师创作文化精品,创作具有独特海丝印记的现代精品;二是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宣传方式,积极利用3D打印、VR技术、电脑渲染、网络信息等技术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亲和力和传播力;三是应与国际接轨、遵循市场规律创作生产适合对外传播的文化产品。


  (六)进一步提升做好外宣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融入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积极摸清海外受众的
  (七)加强对外文化专业人才和翻译队伍建设,为文化工作者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更加便利条件。首先,目前泉州文化企事业单位多数职工都是艺术专业人才,管理、营销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外向型、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应培养、引进一批既对中华文化,特别是泉州文化充满了解和自信,又了解国外文化历史,熟悉国际文化交流现状,懂得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清楚海外文化市场需求,具备良好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应加大翻译人才特别是高级翻译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建立留学人员翻译志愿者队伍;第三,应为文化工作者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更加便利条件。目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存在报批手续时间跨度长、程序多、人员受限等困难,造成一些交流项目难以实施或仓促成行,还有不少临时交流意向因审批时间问题而中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泉州传承多元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海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