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三江源--拉萨(14),热点资讯,
今天一天在拉萨。昨晚下一夜雨,早起很冷。早饭后迁住进尧西平康大院。这里原是十一世达赖喇嘛父母的住处,始建于1838年。去年我到林仓,林活佛的院子,已经觉得很不错了,到尧西平康,环境更好。尤其喜欢它种满花草的后院,坐在院中在清风中喝茶,看云在头顶,非常之享受。
今天去两个古寺:上午去哲蚌寺,下午去色拉寺。哲蚌,藏语意为"米聚",寺多如堆积的白米,繁荣之意,并无诗意;色拉,下午的导游解说,"色"是指山上盛开的野蔷薇,"拉"是院子,色拉就是野蔷薇盛开的院子。诗意很浓。
哲蚌寺的规模要大于色拉寺。寺依山而建,白墙红檐黑色的窗框,游人不多,在安静中极美。导游介绍,哲蚌寺僧人原编制是七千七,色拉寺五千五,解放前西藏人口中,僧人所占比例是十人中有一个僧人,所以哲蚌寺僧人最多时超过万人。寺中大经堂旁有厨房,七百年来,老灶老锅竟一直保留至今,非常值得一看。其万人共餐时,几口锅同时做饭,可想见炊烟喷涌、炉火熊熊的繁忙景像。现在,大锅不需用了,厨房更多是展示的意义,因为现在寺里只有四百多僧人了。
我们遇到了全体僧人的集体诵经。法鼓敲过,僧人们集聚大经堂,我注意到经堂显得空旷,两边都空了许多,远不如在青海称多县珍乡那个新寺大经堂看到的恢宏,但诵经声还是很美。听不懂经文,我是从音乐的角度欣赏,能感觉到和声,尤其低音和声很美。之前曾买过两盘藏传佛教诵经的唱片,其低音更加苍劲。
哲蚌寺中最著名,也是最美的佛像是强巴(未来佛)的八岁等身像。
下午到色拉寺看辩经。之前在玉树结古寺看过一次,似乎色拉寺的辩经更加意。在树荫中,三三两两,有围坐的,也不一定围坐。听不懂他们怎么辩,但能感觉到戏谑的成分多于辩解的成分,远没有结古寺那种一人先讲,再答辩的形式严谨,于是多少感到是在游客观摩下的一种已经成熟的形式展示,观看的意义大于答辩成果的意义。凭现在僧人对经书之理解,辩经的质量是可想而知。
色拉寺每天下午可观摩辩经两小时,结束前,僧人们会集聚诵经。我注意到,忘我陶醉在经文中有,三心二意交头接耳者亦有。如今,让人真忘我陶醉本已不易了。
色拉寺中最著名的是"马头明王"像。
今天拜此二名寺,两个印象,一是感觉清静---寺中僧人不多,空屋一定很多;二是感觉更本质的清冷---宝贝还都在这里,但其中心地位似乎只在被瞻仰之中,实际已不在这里了。
看完色拉寺去建在巨石上的帕邦喀。这如同一座纪念碑,因为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在赴印度学习梵文后,曾在这里闭门三年,以梵文50个字母,套吐蕃发音,创造出30个藏文字母、韵母四个,并用藏文将六字真言刻在了岩石上。所以它是藏文诞生地,可惜这个最值得看的地方却大门紧闭。
到帕邦喀前经过一座铁门,通向色拉寺后的天葬台。"日月林卡"的丹增西绕说,拉萨周围共有108座天葬台,前些年因为看天葬的人多,秃鹫就不敢下来了。一些人把天葬的照片、视频公布到上,不仅伤害了死者亲人的感情,也损害了其神圣性,所以,还是关起门来好。
旅游是应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前提的。保护自然环境,现在渐渐形成共识了;保护人文环,现在很多人认识得浅。保护人文环境,其实更应该小心翼翼。
(图片:色拉寺辩经后的诵经;
帕邦喀,藏语的诞生地;
尧西平康的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