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驯养繁殖大鲵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TUhjnbcbe - 2020/6/2 13:25:00
近年来,随着大鲵养殖飞速发展,大鲵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异地交流不断增多,养殖环境不断变化,大鲵的各种病害也接踵而至。大鲵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已经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大鲵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大鲵病害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成为大鲵养殖业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大鲵养殖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预防时以水温为参照,水温在14℃以下时,每月用药1次;水温在14℃以上时,每半月用药1次;预防的药物可以使用碘制剂、中草药、高锰酸钾等刺激性较少的药物,用量用法参照使用说明书。(2)加强巡查,尽快发现。大鲵生活在水中,不易观察到发病征兆,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要多巡池,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①看摄食。在没有改变饵料的情况下,摄食突然减少,就要引起注意,尽早找出原因。②看活力。正常健康的大鲵对光照、声音、水流等外界刺激比较敏感,能快速应激做出反应,如果对这些刺激反应迟钝就要引起重视。③看集群。离群独处的大鲵要重点观察,群养的大鲵突然分开不集群可能是病害流行的开始。④看形态。浮肿,体色发红,身上白点明显,躯干发直,眼睛模糊都是比较明显的病态。(3)准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大鲵是一个抗病能力强的养殖品种,只要注意养殖水环境、尊重大鲵的生活习性、实施健康的养殖方式,大鲵的病害并不多。对大鲵病害的诊断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一旦发现大鲵异常,应尽快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诊断,摸清大鲵发病的原因,实施隔离,做出治疗方案,再选择恰当的药物品种对症下药,切忌病急乱投医。(4)科学给药,注重效果。①适量施药施药之前,一定要先准确测量、计算出池水体积,并考虑水温、pH等因素,为选择用药剂量做准备。各种渔用药物使用时,必须要了解该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然后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使用量,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水质环境特点选择合适浓度,切忌随意增减,盲目滥用。药量过高可使大鲵产生应激,药量过低没有疗效,贻误治疗时机,要正确掌握用药的次数,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②均匀施药在使用渔药时,应把药物摇匀、稀释。特别是消毒药物要先用水稀释~倍,避免局部施药集中,引起病鱼应激或中毒。施药后24小时内认真观察防治对象的群体动态,跟踪病情。③药物试用大面积使用药物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规模的药物试用,特别是不熟悉的药物,只有经过试用、确定安全后,才能大范围使用。④禁用药物因大鲵本身及养殖环境相对封闭,在大鲵养殖的过程中,不宜使用含氯刺激性太强的药物。(5)完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管理养殖场要建立健全隔离、消毒、养鲵尾水处理及病死大鲵无害化处理等设施,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日常巡查、消毒、疫病防治、养鲵尾水处理、病死大鲵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做好养殖档案。

大脚病

1.病原:大脚病病原为虹彩病毒。

2.症状:发病早期有吐食现象,养殖池水面可见一层油状膜,前期体表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鲵四肢和头部红肿发炎,溃烂出血。头部红肿个体早期表现为两眼发白、失明,眼睛四周发炎溃烂成“熊猫眼”,下颌开始红肿充血,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困难,继而整个头部红肿,个体颜色变浅,身体僵直,反应迟钝,2~3天内死亡。四肢红肿的个体症状表现为四肢的一肢或多肢肿大,充血,继而发炎溃烂,病鲵脚面糜烂变质,严重时脚爪脱落,四脚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组织坏死,有的四脚肿胀,失去爬行能力,5~7天内死亡。也有少数发病个体表现为在背部、体侧、尾部的皮肤表面出现局部溃烂。该病传染快,发展迅猛,如果隔离不及时,同池大鲵3天内就可见大面积感染,5天达到死亡高峰期,发病的大鲵养殖池,始终伴有吐食现象,常可见弥散状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大鲵蜕皮明显增加,常伴有水霉病、出血、坏血病、颤抖等并发症状。解剖可见绝大部分脾脏呈紫黑色,肿大,部分肾脏有充血红肿现象,偶尔可见肝肿大,呈灰白色,胃、肠空白,肉眼观察,内脏病变症状不明显。该病发病个体死亡率为%。

3.诊断:可以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或进行病毒实验室检测。

4.流行情况:幼苗和成鲵都有。此病传染强,如不注意隔离消毒,会感染其他大鲵发病,发病率在50%以上。


  5.防治措施: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死亡率高。病情严重的捞出,用过氧化氢洗净病灶后抹上四环素软膏,然后放到环境较好的池中隔离单养;病较轻的也应及时捞出,并用1%的市售龙胆紫药水抹于病灶,待干后放回原池。

其他预防措施包括:病死大鲵一律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进行焚烧或深埋,禁止病死大鲵随意抛弃。不到疫区进苗引种,从非疫区调入大鲵苗种,应先进入隔离观察池,待一个月确认无疫病后方可进场饲养;不让来路不明的大鲵进入养殖区;保持养殖环境洁净,适时通风透光;投喂适量维生素,提高大鲵自身免疫力。注射专门疫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已经研制出针对性疫苗,正在试用推广。

大鲵大脚病症状(一)

大鲵大脚病症状(二)

大鲵大脚病症状(三)

大鲵大脚病症状(四)

肠炎病

1.病原:大鲵肠炎病的病原为肠形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肠炎病俗称肠胃炎,病鲵最主要的症状是有吐食现象,即摄食饵料不久后又吐出,病程可长达半年之久,病鲵起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严重者不摄食。病鲵发病中期激动不安,在池中乱撞池壁,最后无力地伏于池底,活动减少。观察其粪便不成形,见水不久后即散开,而正常的大鲵粪便见水半小时后仍呈圆棒状。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大多数病鲵并发表现颤抖症状。

3.诊断:观察其泄殖孔呈红色,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胀。解剖病死鲵,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出现糜烂,小肠出血斑点,个别有腹水出现。

病因分析大鲵肠炎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员在投喂饵料时,饵料没有经过漂洗和消毒。如将新进的鱼类、蛙类、虾类等活饵料直接放人大鲵养殖池,由于这些饵料来自富营养化水体,携带致病菌的概率大,大鲵摄食后染病。其次是养殖水体受污染,病菌增多,引起大鲵生病。第三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对养殖池消毒,没有及时清理腐烂变质食物。第四是一些养殖业主往往只考虑强化投饵快速增长,没有考虑大鲵的新陈代谢,大鲵摄食过多,肠胃堵塞,消化困难,引发病害。

4.流行情况:发病季节多在4-9月,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发病。春季主要是因为水温逐步升高,大鲵食欲大增,大鲵摄食饵料多,感染疾病的概率就大。幼鲵、成鲵、亲鲵都可感染此病。


  5.防治措施:一是发现大鲵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传染,同时对所有工具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二是发现病鲵的养殖池全体停食2~3天,同时进行常规消毒,杀灭水体中存在的细菌,控制疾病的蔓延。三是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具体办法是:停食2-3天后,用土霉素l片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1周;对于不摄食的病鲵,要注射庆大霉素,剂量为00国际单位/千克,连续注射3-5天,每天1次。

大鲵肠炎病症状

腹胀病(腹水病)

1.病原:腹胀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发病鲵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混,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黏着。可听见鼓气声,病鲵腹腔积水,肝、胃、肠道出血,并有不同程度的溃烂,胃、肠道内充气。并发表现为颤抖症状。根据病情轻重,有3种症状表现。①腹部漂浮型,即病鲵头部不露水面,腹部漂浮于水面,呈“头低尾高”的漂浮症状。②全身漂浮型,这是病鲵处于中、晚期的症状,因病鲵努力挣扎,消耗了大量能量,肌体无力而任由漂浮,此时,病鲵腹部膨大如气球,不及时治疗,病鲵将在l周内死亡。③翻转漂浮型,即病鲵腹面朝天漂浮在水面,可见病鲵皮肤由黑褐色变淡,皮肤无光泽,这是病鲵到晚期的症状。

3.诊断:通过观察其发病症状进行初步判断。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腹部膨胀,并通过细菌分析进行确诊。

病因分析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4.流行情况:该病以1~2龄幼鲵多见,商品鲵多见。主要发病季节在夏、秋两季,水温在20℃左右。该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感染率和死亡率都高。


  5.防治措施:发现后,单独饲养,放浅池水,让其腹部能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同时保证水质清新,并停食3-6天。预防措施:①饵料投喂前的处理。饵料要新鲜,对死因不明的或死亡时间过长可能变质的饵料坚决不投喂;投喂的饵料要先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先对饵料进行清洗,洗去污物,再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饵料鱼类要去除鳍、鳞片、大刺等,可能伤胃的硬物。②适当投喂维生素片。维生素C有防治坏血病,增强机体造血和免疫机能的作用;维生素B1能促进糖和脂肪的正常代谢,对胃、肠道起保护作用。平时在饵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有利于疾病预防,以每个月投喂2~3次,每次1—2片为宜。治疗措施:①池子消毒处理。将病鲵移人暂养池,用中药制剂四黄败毒素溶液浸泡病鲵0.5~1.0小时。原养殖池统一用碘制剂预防3天,防止交叉感染。②降低池水。发现病鲵漂浮于水面,要及时将暂养池水位降低,让其腹部着底,水深恰好盖住病鲵背部为宜。避免病鲵漂浮,减少体力消耗。③药物治疗。a.成鲵用00国际单位/千克的青霉素或00国际单位/千克的庆大霉素腹腔注射,3~6天为1个疗程。幼鲵用土霉素或中药制剂四黄败毒素药浴。b.中药内服处方一:炒党参、生白术、黑豆、楮实子、泽兰、路路通、葫芦瓢、消水草、车前子、牵牛子、当归、枸杞、熟地、丹参各2克。先将中药粉碎成细粉,再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续10天为1个疗程。C、中药内服处方二:太子参、黄芪、白术、地黄、白芍、枸杞、牛膝、茯苓、猪茯、山药、葫芦瓢、车前子、大腹皮各3克。先将中药粉碎成细粉,然后再拌饵料投喂,连用10天为1个疗程。④治疗期管理。在病鲵的整个治疗期,要细心管理。每天换水排污,保持新鲜流水。在治疗期不要投喂饵料。待病鲵腹部不膨胀、不漂浮后,再适当加深池水。

大鲵腹水病症状

水霉病

1.病原:为水霉菌寄生引起。

2.症状:病鲵体表生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开始时能见灰白色斑点,菌丝继续生长长度可达3厘米,如棉花絮在水中发散,菌丝体清晰可见。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直至死亡。

诊断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病变部压片,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3.诊断:水霉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在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霜霉目及水节霉目等,又以水霉菌最为常见,在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种游动孢子繁殖力减弱,相对不易感染,大鲵几乎全年皆可发生。水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继发性感染,大鲵因人为操作、打斗、运输等,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动孢子伺机附着,在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在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动孢子到水中,经水传播至各处。

4.流行情况:水温低于14℃时常发病,春、冬两季为高发期。从卵到成鲵都有可能发病,对受精卵和未脱鳃幼鲵危害最大。


  5.防治措施:预防:搬运和养殖过程中防止大鲵受伤。对受伤的大鲵,用溃疡灵软膏直接涂抹伤处。对于正在孵化的鲵卵.要将未受精的卵带剪断剔出。所用剪刀等工具应事先在4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里浸泡消毒。治疗:①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再将池水放干,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30分钟。②发现大鲵体寄生水霉,可用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用棉球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即可痊愈。③对于感染其他并发症的病鲵,要及时注射抗生素。④适当提高水温(20—23℃),辅助治疗。⑤发病鲵池全池泼洒2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或2-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每隔2天1次,连续2次。

大鲵水霉病症状

腐皮病(皮肤溃烂病)

1.病原:大鲵腐皮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

3.诊断:肉眼可见溃疡面。分析表皮受伤后,感染水中病菌而发病。

4.流行情况:多流行于春末、夏初,水温越高,发病率越高。各种规格的大鲵均可感染。


  5.防治措施:治疗:①用0.1毫克/升的氟哌酸或用10毫克/升的高聚碘消毒浸泡病鲵,连续3天。②用10毫克/升的磺胺类药或三黄粉浸洗48小时,反复多次可治愈,治愈率达95%;亦可用龙胆紫涂抹患处,治愈率达81%。③肌内注射庆大霉素00国际单位/千克,每天1次,连续3天。

预防:大鲵从外地运入,下池前将大鲵用4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对相互撕咬受伤的大鲵,要用过氧化氢清洗伤口,然后用溃疡灵软膏涂抹,放在无水光滑容器中静置,待药物黏附后放入池中。

大鲵腐皮病症状

出血病


  

1.病原:主要为细菌性感染。

2.症状:病鲵的体表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外部症状:病鲵头部、眼眶周围、体表有充血或瘀血,或因失血呈灰色,身体两侧有红斑,眼球凸出。内部症状:病鲵内脏腹水,肠壁及肠系膜充血,部分大鲵肠内含有黄色黏液,肝、肾、脾充血或坏死胆囊肿大。肠壁充血发红,肠内无食物(有的个体肠内充气)。

3.诊断:根据症状即可诊断。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是导致大鲵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环境因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危害大鲵,主要破坏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将亚铁血红蛋白转变成亚硝酸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失去与氧气结合的功能。水体中未分解的氨可直接引起大鲵中毒,使大鲵抗病力减弱,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是诱发大鲵出血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4.流行情况:6-9月是发病的高峰期。


  5.防治措施:①大鲵在放养前先用高锰酸钾药液(40毫克/升)浸泡10分钟;②宜适当稀养,太密了易诱发出血病;③盛夏时采取控温措施,不使水温升得太高;④强化养殖管理,合理科学投喂,调控水质,提高大鲵抗病能力。

治疗: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①水体消毒法:10毫克/升的高聚碘全池消毒,连用3天;隔3-4天后重复一个疗程。②内服维生素C辅助治疗。③严重的可用诺氟沙星溶液进行腹腔注射。

大鲵出血病症状

线虫病


  

1.病原:为毛细线虫,顾名思义是指虫体细小如丝,像一根线条一样盘旋在大鲵的体表,主要寄生在躯干部、四肢、腹部、头部等处。

2.症状:寄生在大鲵皮下的线虫,发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在躯干部(尤其是两侧)有线虫寄生。触及患部,大鲵有疼痛反应。此时大鲵多不进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线虫寄生在大鲵肠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肠的肌肉层,线虫头部钻入肠壁,破坏组织,吸取组织营养;或寄生在小肠、直肠,还有的寄生在胆囊内。毛细线虫感染大鲵后,大鲵不摄食,行动减少,消瘦。在大鲵体表繁殖严重时,虫体从体表伸出一截出来,因为虫体在大鲵肌肉内爬行撕咬,吸取其营养,导致大鲵痛苦不安,在池水中打滚,甚至跳出池水,冲撞池壁。若不及时发现大鲵的这些症状,久不治疗时会导致大鲵死亡。3.诊断:用针将虫体挑出,可见虫体乳白色,两端尖细,者可达10厘米以上。毛细线虫除了寄生在大鲵体表外,还寄生肠道内。病因分析主要是由于在人工投喂饵料时,投喂的饵料鱼类带有线虫,大鲵吞食感染;其次,因为大鲵池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寄生在大鲵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如城固卷尾线毛细线虫等。大鲵只患线虫病时,如果寄生虫数量少,一般不会引起死亡。

4.流行情况:四季流行。没有地域性限制。成鲵容易感此病。


  5.防治措施:在夏、秋两季,定期在饵料里拌入驱虫灵或灭虫精,以杀死体内寄生虫。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换水,流动活水更好,及时清池排污。治疗:发现大鲵体表感染毛细线虫,可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将体表虫体挑出。具体做法是将池水放干,用强度较弱的灯光对准感染虫体处,用针尖轻轻插入1毫米左右,再将针头向上挑起。仔细操作可将一整条虫体随针头挑出来,最后将针头和虫体用高温处理。如果有的体表虫体用上述办法挑不出来,可用棉球沾90%敌百虫水溶液,直接涂抹到体表有线虫处,过半小时后,再加入新鲜水。此法要注意的是敌百虫药水不要涂抹到大鲵头部,因为大鲵对药水敏感;操作时要小心,不要将药水倒入到池水中。此法连用3~5天即可治愈。体表、体内需结合用药,体内治疗可用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每次1片插入鱼块中投喂。如果大鲵不摄食,用强行喂服的办法入药。此法连用3-5次,每次间隔3~5天再用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驯养繁殖大鲵常见疾病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