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谈读《论语》(摘录)
作者I佚名主播I雯子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
“四书五经”读得烂熟。
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
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
可国文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
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
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
因为最有趣,读《论语》,
读的是一句话,
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书里的一个个弟子,
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
各不相同。
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
钱钟书曾问过我:
“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
我也有同感。
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
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
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
可是和他讲话,
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
他的行为,
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
而且深有修养。
孔子不由得说,
“回也非助我者也”,
因为他没有反应。
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子路呢,
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
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
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
“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欤?”
“子路闻之喜”。
孔子接下就说:“由也,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曾称赞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儿,
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
能没有自卑感,
引用《诗经·邶风》的
“不忮不求,何用不藏”,
子路终身诵之。
孔子就说,这是做人的道理,
有什么自以为美的。
又如孔子和颜回说心里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就想挨上去讨夫子的称赞,
卖弄说:“子行三年,则谁与?”
夫子对子路最不客气,
马上给几句训斥: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其他弟子总很有礼,
对子路却毫不客气地提着名儿训他:
“由,诲汝知之乎?……”
子路对夫子毫无礼貌。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他会说:“甚矣子之迂也。……”
孔子不禁说:“野哉!由也。”
颜回最好学,子路却最不好学,
他会对夫子强辩饰非,
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对这话都不答理了,
只说他厌恶胡说的人。
但是在适当的时候,
夫子会对他讲切中要害的大道理,
叫他好生听着:“居,我话汝。”(坐下,听我说。)
夫子的话是专为他不好学、
不好读书而说的。
一次,几个亲近的弟子陪侍夫子:
闵子是一副刚直的样子,
子路狠巴巴地护着夫子,
好像要跟人拼命似的。
冉有、子贡,和颜悦色。
孔子心上喜欢,说了一句笑话: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如果知道子路果然是
“不得其死”,
必定不忍说这话了。
孔子爱音乐,
子路却是音乐走调的。
子路鼓瑟,孔子受不了,叫苦说: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孔子就护他说: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以上只是我的见解。
据《孔子家语》: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因为他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
我认为刚勇的人,作乐可以中和;
子由只是走调。
子游、子夏,孔子也喜欢。
“吾觉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指的可能就是以文学见长的子游、子夏。
子游很认真要好,子夏很虚心自谦。
夫子和子游爱开开玩笑,对子夏多鼓励。
子贡最自负。
夫子和他谈话很有礼,
但是很看透他。
孔子明明说“君子不器”。
子贡听夫子称赞旁人,
就问“赐也如何?”
孔子说:“汝器也”,
不过不是一般的“器”,
是很珍贵的“器”,“瑚琏也”。
子贡自负说:
“我不欲人之加之我也,
我亦欲无加之人。”夫子断然说:
“赐也,非尔所能也。”
孔子曾故意问他:
“子与回也孰愈?”
子贡却知道分寸,
说他怎敢和颜回比呢,
回也问一知十,他问一知二。
孔子老实说:“不如也”,
还客气地陪上一句:
“我与尔,勿如也。”
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宰予。
宰予不懂装懂,大胆胡说。
孔子听他说错了话,
因为他已经说了,不再责怪。
宰予言行不符,说得好听,
并不力行。
而且很懒,吃完饭就睡午觉。
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又说“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说他是看到宰予言行不一而改变的。
宰予嫌三年之丧太长,
认为该减短些。
夫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父母死了没满三年,你吃得好,
穿得好,心上安吗?
宰予说“安”。
孔子说:你心安,
就不守三年之丧吧。
宰予出,夫子慨叹说:
“予之不仁也……”
《论语》里只有一个人从未向夫子问过一句话,
他就是陈亢,字子禽,
他只是背后打听孔子。
他曾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
“必闻其政”,是他求的,
还是人家请教他呀?
又一次私下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子亦有异闻乎?”
伯鱼很乖觉,说没有异闻,
只叫他学《诗》学《礼》。
陈亢得意说,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孔子只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伯鱼在家里听到什么,
不会告诉陈亢。
孔子会远其子吗?
--------
文字整理:自然生{重庆}
好消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这是中国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
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层面,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
朋友,你的家乡在哪里?有关家乡的美食美味留在你“舌尖上的记忆”还能记住多少?
“静水流深牡丹苑”第四届征文“舌尖上的记忆——我心中的美食”赛事活动即将开启,敬请期待!
(本期编辑I芳华)
金牌主播:雯子,弹钢琴、唱歌、朗诵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军旅诵者,擅长朗诵军旅题材作品《曾经当过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女兵》等、深受广大战士喜爱,被称为军中百灵!
征稿启事
题材不限,原创首发,杜绝抄袭,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推出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删除。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