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村落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村落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曾因商贸富甲一方,又重视耕读传家。如今,村落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被誉称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
走进村落,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5个庵庙、2座圣赐跨街牌坊、1条千米长街赫然出现在眼前,其中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31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近年来,培田村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名村(镇)”“中国特色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
追溯历史,元至正年间,江南反元农民军风起云卷,开基祖吴八四郎迁居长汀连城。到了明初,三世子的裔孙逐渐在虎形山麓建了“至德衍庆居”“竹雪园”等多所房屋,形成小村庄。这里“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西三面环山,西靠卧虎山为龙脉,以东近处的矮山为案山,远处千米高的笔架山为朝山,成为村落的东方屏障。东侧河源溪从北、东、南三面蜿蜒而过,似玉带环绕,南边水口处香枫等树木伟岸茂密,似巨人把口,有所谓“枕山、环水、面屏”传统选址格局。至清康熙年间,村落逐渐形成“三横五纵”的街巷体系以及环绕村落的水圳。村落地处背田,然而用此作村名意义不佳。幸好吴文贵请出明进士、兵部主事张郃撰写《吴君文贵上屋记》,文内将“背田”改称为“培田”。
历史上,培田是清流、宁化、永安、连城等县的官商士民往返汀州府城的通衢集镇和歇息之地。吴氏族谱家训中,教育族人“勤生业”,一代代的培田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山林资源、产多质好的米粮,开店铺、办作坊、搞贩运、兼批零,生意不但做到福州、漳州、泉州,甚至还远及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由于处在交通便利、人来人往、商贾聚集的地段,培田村接受外界信息、进行文化与经济交流都比较便利。搞好商贸的同时,培田人不忘“耕读传家”,历代走出诸多文武状元。
村落从吴氏九世起,人丁走向兴旺,从十世至十七世,分别修建了宏公祠、乐奄公祠、愈扬公祠、容奄公祠、配虞公祠、隐南公祠、衡公祠、畏岩公祠、官厅(吴馥轩)、双善堂、南村公祠,居住类、商铺类、祭祀类和书院类建筑等趋于完善,奠定了整个村落吴氏民居建筑群的基本格局。清乾隆三十年(年),他们创办了南山书院,继办紫阳书院,形成了“耕读入仕”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机制——出现了在两湖开钱庄、汀州办油行、潮州和福州经营纸业并最终富甲一方的吴昌同;带领培田进入“学堂时代”的吴祖宽;官四品昭武大夫的吴翰兴等,村落出现了人才迭出和财势兴旺的局面。
时光更替,村落的辉煌历史不再,但有关于耕读、商贸的遗迹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包括传统剪纸、九厅十八井传统建造技艺、河源十三坊“入公太”庙会以及春耕节、连城拳、提线木偶戏、十番乐等传统民俗非遗一直传承至今。走在村落中,仍能体验到传统客家糯米酒、米冻、糍粑、烤烟、姜糖生产工艺,享受到连城白鸭、炒九门头、灯盏糕、漾豆腐等传统美食,听到那些独属于培田的、悠远绵长的故事……
摘自 《中国建设报》 .11.12 史英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