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明摄
引言:一个海港,在潮起潮落中,记录了千帆竞渡的“海丝”记忆;几条古街,在人来人往中,留存了诉说不尽的精彩故事;旧巷里的古早味,勾起了无数游子对家乡的眷念……
说起带有“深沪”烙印的地道小吃,很容易让人想到深沪的渔港,想到深沪赫赫有名的“鱼丸”。可事实上,深沪还有许多与鱼肉无关的古早味。
深沪壶仔饭
壶中满饭香
对于熟悉深沪美食的老饕来说,壶仔饭是这个古港小镇不得不提的一道“古早味”。别看壶仔饭只有小小一碗,里面的配料却十分讲究:精选糯米、深沪海产虾米、香菇、本地土猪肉,缺一不可。
一碗好吃的壶仔饭要同时满足“饭粒晶莹、油而不腻、汁液滋润、甘润可口”多重要求。这就需要壶仔饭的制作者遵循“耳听烟水声,大中小火分别燃,浸炒蒸炖跟着走”的环节来烹饪。
深沪古街工字街上的壶仔饭老店
在深沪当地人的推荐下,我们得知镇上有两家壶仔饭老店。店老板非常念旧,店址几十年都未曾变过。
早上九点,我们来到其中一家已经传承三代人的老店。此时的店面还显得格外安静,但是店铺的第三代传人王冬勇已经忙碌了三四个钟头。
王冬勇为《晋江乡讯》记者介绍壶仔饭制作
王冬勇一边介绍,手一边不停地进行操作。
“放虾米,再放香菇,接着是放卤肉。卤肉是我们自己做的,卤三层肉比较香,吃起来也比较甘甜。紧接着放刚炒好的糯米,大概放七成。最后是放上熬过第二遍的大骨汤。”
卤肉、香菇、大骨汤等原材料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隐隐期待这一碗壶仔饭的制成,而后大饱口福。
《晋江乡讯》记者拍摄刚出炉的壶仔饭
追溯壶仔饭的产生,和厨师无关,却和拳师有关。
据介绍,清朝末年,名拳师蔡玉鸣到深沪开馆教授武艺,张昌枞和王冬勇的爷爷王谋怣找他学武。蔡玉鸣不仅教他们武艺,还教厨艺。师徒三人汲取深沪传统的油饭、卷煎及八宝饭的烹调精髓,经过反复调试,终于做出了壶仔饭。
以容器命名的美食并不多见,这也是深沪壶仔饭不同于其他地方美食的显著特色。原本以为壶仔就是普通的陶壶,与市面上众多陶器并无二致。不曾想,这个壶需要特别定制。
磁灶镇岭畔村的制陶手艺人吴连生说,壶仔饭所用的容器是以前常用的蒸饭用具,能够保温,材料环保无毒,并且还不会影响米饭的味道。只是大家现在追求简便,才让这种容器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低。
王冬勇也说,现在还会做这种陶壶的作坊,主要集中在磁灶和安海一带,做的人也并不多。因此,王冬勇一次得订几百上千个,等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有商家接单。
每到饭点,王冬勇的店面就坐满食客
在王冬勇的店面,我们遇到了从孩提时候吃到不惑之年的老顾客,他甚至经历过两代老板;遇到了外地的旅客,因为不断想起壶仔饭的味道,在一个月后又来到了深沪;遇到了旅居在外的游子,一回到家乡,马上就来吃一碗壶仔饭……
不同的食客,带着各式各样的思绪来到这座古港小镇,在一碗饭里寻找到饱足和乡愁记忆的欢欣。
深沪拳头母
“拳头”家乡味
拳头一握,让你猜一样美食,相信海内外晋江人都会说出“拳头母”三个字!而提到“拳头母”,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深沪拳头母”。
因为“深沪鱼丸”的声名在外,理所当然会有很多人认为拳头母也是用鱼肉做成的。
其实不然。
家里五代人都在和鱼丸、拳头母打交道的深沪人张于焕说,以前鱼肉不好储存,台风天又没办法出海捕鱼,后来就有人开始制作猪肉丸。但由于做肉丸要选用没有筋头的纯瘦肉,有筋头的肉就只能被抛弃。扔掉浪费,自己又吃不完,爱惜的深沪人又将这些有筋头的肉搅碎捏成团。没想到居然有了意外的发现,这种用有筋头的肉捏制而成的“肉丸”大受欢迎,因而得名“筋头”。
但在闽南地区,许多传统美食都讲究以形命名,比如传统节日常用到的龟粿,祭拜时常见的信杯饼,传统小吃虎咬草等因为形状如拳头,而拳头在闽南语中被称为“拳头母”,所以“筋头”这一俗称很快就被“拳头母”取代。
做拳头母需要耗费大力气。以前两斤肉要4个成年小伙子捶打45分钟才能完成。现在有了机器,便捷许多,但机打不好控制,也需要制作者守在一旁随时观察肉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定时机精准地放入地瓜粉、猪油、五香粉和蒜蓉等七八种调料。由此看来,拳头母的制作工序也不简单!
张于焕一边制作“筋头”一边接受《晋江乡讯》记者采访
深沪街头处处可见卖拳头母的店家,每一家的味道虽然略微有些差异,但都很正宗。有的人守在家乡的土地上传承最传统的味道,也有的人致力于将家乡传统的味道带到更多的游子身边。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这一道来自深沪渔港的传统小吃,逐渐从沿海一隅走向更开阔的天地。入选晋江伴手礼是深沪拳头母走出去的新形式,但无论简单包装,还是加入晋江伴手礼裹上精美外包装,“深沪”二字都被印在不同的包装上,印在海内外晋江人的心中。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道来自深沪渔港的拳头母美食,能让在外的游子品尝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在心中泛起乡愁的涟漪。
深沪古街庵宫口的拳头母老店
一道古早味,留下一段老故事,也留住一段与乡愁有关的记忆。深沪古港的古早味还有许多,或许这道古早味是你的家乡味,是家乡的代名词;又或许这道古早味所代表的只是一个小角落、小街巷,但它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对家乡的向往。
记者:张春媚颜铭蔡蓉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