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给这座城市,免费打个大广告
TUhjnbcbe - 2021/4/26 1:40:00
白癜风规范化         http://m.39.net/disease/a_6195089.html

你们整天花式催稿的浙江-福建沿海城市考察记来了,东西比较杂,这次就想到啥写啥了~

12月初,我沿东南海岸线,一路跑了5座城市:台州-温州-福州-泉州-厦门。

这5座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管先夸哪个,其他城市都会各种酸。再说写了那么多城市,但凡任何城市缺点多说两句,总会有些热爱家乡的小伙伴受不了,各种杠……所以这回我避实击虚,先从中国海岸线聊起吧

01

年大航海时代开启全球化征程后,人类文明中心就逐渐从内陆大河沿岸的肥沃平原,迁移到能更方便和全球联系的沿海地区。

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兴旺发达起来的,就是港口城市。

天然良港要具备什么条件?

水深港阔。

水深,意味着可以直接停泊大型船只,运力更充沛。尤其到现代,动不动就是吃水20米深的巨轮,水深不足,大船就没法贴岸停靠,港运成本会大幅提升。

港阔,意味着可以同时停泊很多大型船只,而且港内风平浪静,更方便船只装卸货物,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也更安全(避风港)。

中国海岸线非常长,北到鸭绿江口(丹东),南到北仑河口(东兴),长度超1.8万公里,位于中国国土东南方向,所以海岸线的南北分界点,不再是陆地南北分界线的淮河,而往南移到了杭州湾。

中国海岸线

杭州湾以南的海岸线,直面太平洋,蜿蜒曲折,岛屿众多,几乎都是基岩海岸,更容易形成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

杭州湾以北的海岸线,面对的是更浅的内陆海(渤海)和边缘海(黄海),加上长期受泥沙含量非常高的大河冲击(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导致大部分都是泥沙海岸,吃水浅,岛屿少,海岸线相对平滑,只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部分,加上秦皇岛附近有比较好的港口条件。

所以和南宋以后,北方经济长期落后于南方一样,北方天然良港数量也远少于南方。

但港口说到底是个贸易中转站,除了水深港阔,更重要的是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内需旺盛、交通便利的腹地,来支撑巨大的贸易量,这样港口作为龙头,才能真正崛起为世界级大都会。

水深港阔和腹地广阔这两个条件,在中国形成了矛盾。

在北方,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有着广阔人口腹地,但天然良港较少,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旅大、青烟威和秦皇岛,但这些港口都没有大河能直接与人口腹地相连,黄河和淮河由于历史上不断改道,泥沙淤积严重,入海口都不具备优越的港口条件,眯眯细的海河就更别说了~

在南方,腹地是山地丘陵地带,浙江和广东占比超7成,福建山区更是超8成,所以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背后江西、湖南、广西等内陆省份(钦廉地区历史上长期归广东,广西一直是内陆省)同样7成以上都是山,到贵州更是“地无三尺平”,95%以上都是山山山……

从地形图上看,中国南方郁郁葱葱,除了四川盆地、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剩下全是山山山……

山多平地少,意味着耕地面积不足,人口承载力较低,而且交通极不方便,这就导致南方深水良港虽多,但都小富有余,大才难堪,无法孕育世界级中心城市。

珠江是南方唯一水系庞杂、流量充沛的跨省大河,珠江三角洲也冲击出了1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虽然和三大平原不能比,但在南方也算独此一家,逐渐形成了今天广深港城市群的龙头地位。

珠江流域

南北之间的长江入海口,虽然同样泥沙淤积,港口条件差,但长三角腹地广阔,自古鱼米之乡,经济发达,还有通航能力远胜于黄河的长江水道,能把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直至成都平原都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经济带。

上图中蓝色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庞大的水系

所以近代以来,上海崛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和工商业中心,是历史的必然。

毕竟,缺乏天然良港的自然条件,还可以靠砸钱弄出人工港,但缺乏腹地,就一点办法木有了。

上海黄浦江吃水浅,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在上海开埠那会儿就存在了。

19世纪末正在快速崛起的上海外滩

到改革开放后,黄浦江的通航能力完全不足以负担巨大的贸易需求,上海港码头移到了吴淞口边上的外高桥,那边同样泥沙淤积,也是靠人工挖出来的。

加入WTO后,外高桥也不够用了,只能问浙江借了个洋山岛,在大海中间造一个人工深水港,虽然耗资巨大,但对“基建狂魔”来说,也就洒洒水。

所以最近10年,自然条件那么差的上海港一直是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而南边自然条件好得多的宁波-舟山港,则在散货吞吐量上排名世界第一。

洋山港

搞明白上面这些战略背景知识,再看中国东南沿海这些港口城市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就会看得更通透。

02

在近代殖民扩张过程中,老谋深算的英国人眼光最毒辣,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要塞,几乎都被它拿下。

乾隆朝中叶,中国重启闭关政策,只留下广州十三行一处供洋人经商,江南的丝绸、福建的茶叶都必须先通过陆路运到广州,再装箱上船,运输成本和时间大幅增加,英国商人觉得很亏。

广州十三行

此后近百年,英国人一直有三大诉求:

一是想办法让中国扩大进口,改变对华贸易长期亏钱(入超)的局面;

二是希望中国沿海港口全部开放,提高贸易规模,降低贸易成本;

三是像葡萄牙一样,在中国沿海搞块殖民地,商人囤货,军队守卫,司法独立,充分保障英国商人的安全和利益。

这三大诉求,年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提出了,乾隆爷说滚蛋,我天朝赏你个做生意的地方,那是给你面儿,咱稀罕你那些个破麻布?别给脸不要脸啊~

年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年,阿美士德使团再次访华,嘉庆爷索性见都不见,小样儿滚犊子~

没办法,第一大诉求,英国人后来通过鸦片贸易曲线搞定。

但清廷怒了,鸦片都给我烧了!

这回英国人怒了,开战吧~

鸦片战争的诉求,除了赔偿英国商人的损失,更主要还是上面说的另两大诉求:开埠+割地。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然而英国人长期被限制在广州做生意,对广东以北海岸线的地理知识相当匮乏,越往北了解越少,所以英国人能想到的最好的殖民地,就是他们认知范围最北边的舟山岛。

舟山面积不像台湾海南那么大,还有凶悍原住民,不好管理;但也不是很小,足以建设一个不算小的港口城市和军事要塞。

舟山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往北能扼守长江口,再往北能直抵京师,往东还能成为进一步开拓日韩市场的前进基地,背后还靠着富庶的江南腹地,是中国最大的市场。

舟山位置图

所以战争爆发后,英国舰队边打边北上,目标很明确,先拿下舟山,造成既成事实,逼清廷签约割让。

但人算不如天算,英军占领舟山后,先是水土不服,士兵折损严重,后又遭遇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加上海况不熟经常触礁,最关键的是道光帝死活不肯放手,被逼无奈,只能寻找planB。

planB,英国首先考虑的,是厦门。

相比舟山,厦门距离北京更远,很难对清廷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而且厦门背后的漳泉腹地也远非富庶江南可比。

但即使是厦门,当时也已是沿海重要城镇,道光帝一样不肯让……

最后英国谈判代表实在没办法,只能拿下珠江口外一个鸟不拉稀,当时还是海盗大本营的荒岛——香港岛,回国后还被议会骂成猪队友……

按照地理决定论来说,当时在英国人眼里,舟山价值大于厦门,厦门价值大于香港。

幸好香港也是天然深水良港,尤其是49年后,成了整个中国大陆与海外交流的唯一跳板(澳门太小且长期受大陆影响,可忽略不计),占尽人和,这才有了后来的东方之珠。

03

舟山到香港之间,没能入英国人法眼的这段海岸线,从水系上看,属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差不多包含浙江福建两省全部和广东东部(潮汕梅州一带),地理上相似度很高,都是背山面海,交通闭塞,与中原王朝沟通困难,容易形成高度封闭的社会结构和割据政权。

这些不算很长的河流,一般又能在河口冲击出一片不算很大甚至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小平原,这些星星点点的小平原,就逐渐形成了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从甬江往南,这样的河流和对应的河口中心城市依次为:椒江(灵江)-台州、瓯江-温州、飞云江-瑞安、闽江-福州、木兰溪-莆田、晋江-泉州、九龙江-漳州、韩江-潮州、榕江-汕头。

台州和温州都属于吴方言区,但和上海、苏州、宁波等地的吴语有明显差异(后者讲方言大多互相能听懂个七七八八),台州相对更接近江南地区,台州话还好一些,温州则更偏远逼仄,所以别说外省人听不懂温州话,浙江其他地区的人也听不懂,甚至温州内部,隔了座山头,有时互相之间讲方言都听不懂,只能用普通话交流……

这种情况,闽方言区也存在。

我这次逛集美学村时,坐在龙舟池边上,查了一下午关于福建人内斗的历史资料,精彩极了,看得津津有味,结果导致我越看越搞不明白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到底是如何准确划分的,尤其是闽东北和闽西南,感觉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谁都不服谁的样子

集美学村龙洲湖

在最北边的宁德地区,因为贴着吴方言区的温州,所以宁德话受温州话影响很大(反过来说,正是温州话受闽方言影响很大,两种鸟语混一起,更难懂),福州人说的闽东话就和厦门人讲的闽南话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甚至我请福州会员吃饭时,他们说同属于福州的福清人和闽清人讲话,往往也是用普通话交流……

而因为“台语”名扬全国的闽南话,又受更南边的潮州话和隔壁客家话的影响。

而潮州话的定位一直很模糊,不属于一级方言,和漳州一带的闽南话有点接近,听说潮州人听台语对白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然而潮州话本身又受粤语影响,但又和闽南话和粤语不一样……

顺便多说一句,很多人以为广东人都说粤语,错!

潮汕地区主要讲潮州话,梅州、河源主要说客家话,甚至改革开放前的深圳,说客家话的当地人也比说粤语的还多,所以客家话才是深圳本土方言,不过现在好像全深圳都说普通话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要抓狂了?

上面这段话不是为了把你绕晕,而是想告诉你,东南沿海诸河流域,虽然地缘相近的地方也会相互影响,但整体上看,对外封闭期性强,内部撕裂度高。

其中,温州和台州长期隶属浙江管辖,在杭州面前都是小弟,所以内部还算比较抱团。尤其温州,历史上该地区治所一直没变过,就在今天温州市中心的鹿城区,所以抱团度极高。

潮汕地区则长期隶属广东管辖,在广州面前,同样是小弟,也比较抱团。

唯独福建,过去一直没出现过对其他城市形成碾压级优势的中心城市,所以内斗就比较厉害。

04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福州厦门双城记,谁都不服谁。但年前,其实没厦门啥事,清代福建省划分为“九府二州”,最重要的是福州府、泉州府和漳州府。

今天因为统战需要,历史书里一直强调还有一个台湾府,证明台湾一直是清朝管辖的。

讲到台湾,自然少不了最精彩的同属闽南的漳泉之间的长期内斗。

全国各地一路走来,省博看了无数,都有些腻了,但这次在泉州参观的闽台缘博物馆,还是让我收获颇多,感觉很值。

我此前多次去过台湾,对台湾了解较多,这次行走在泉州老城区,感觉和台南、鹿港甚至恒春古镇都有几分相似!台湾无非是把泉州的文化搬过去,加上两蒋时代的文化遗产,并进行出色的营销包装,就成了对大陆人特别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泉州老城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代中叶以后,大航海时代把土豆玉米等高产又好种的新大陆粮食带到中国,导致中国人口开始大幅增长,福建沿海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上政治迫害和各种战乱,很多闽南人只能冒险结伴度海。

泉漳潮地区,民风彪悍,有械斗传统,也就是各家各户甚至大到村镇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走司法途径解决(也解决不了),而是双方拉帮结伙抄家伙大打一架,以此解决问题。

这种矛盾在本土本乡已很严重,到了当时还属于化外之地的台湾,都是外来的和尚,没有历史根基,要抢好地盘,就看谁拳头硬,所以打斗更加惨烈。

于是最早到来的漳泉两地汉人,就展开了从明末直到民国(日据时期),旷日持久的械斗史。

从上图可以看到,漳泉械斗最终的赢家,是泉州。

在北部,最好的台北盆地都被泉州人占了,漳州人只能躲到周边宜兰、淡水、新竹一带聚居。

中南部是台湾粮仓,沿海最肥沃的耕地都被泉州人占了,漳州人同样被挤到更靠近岛屿中心的丘陵台地。

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摊丁入亩”政策执行后,大大激发了老百姓生育能动性,到年,中国人口史无前例达到1亿,随后几十年里又迅速突破2亿、3亿、4亿大关,导致原本聚居在福建汀州(今龙岩)和潮汕梅州地区的客家人也被逼无奈,来台讨生活。

结果又爆发了旷日持久的闽客械斗……

但客家人毕竟新来人口少,最后只能被排挤到丘陵、台地为主的桃(园)新(竹)苗(栗)地区。

客家人虽然人数比闽南人少得多,但历史上就不断迁徙,饱经磨难,出了名的硬骨头,后来日本人来了,桃新苗客家人组织的抵抗,是汉人中最勇猛最惨烈的。

再后来一次族群冲突,大家都很熟悉了,年老蒋带了一两百万“外省人”去台湾,此后40年,这批人和他们的后代,成了台湾社会“人上人”。

真正的台湾原住民,是1万年前第四纪末期的玉木冰期(就是动画片《冰河世纪》里猛犸象剑齿虎活跃的年代),因海水消退,从台湾海峡走过去(东山陆桥)的南岛语族人。这群人后来掌握了惊人的航海能力,从台湾开始,在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屿上四处迁徙。

然而由于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汉人越来越多,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不愿迁徙的就被汉人同化,想保留自身文化的只能被迫迁徙到台湾中部的高山地区和东部的狭长海岸。

用罗永浩当年的段子来说,汉人一看这些野人整天在山里游荡,就哈哈大笑,称之为“高山族”。

额……好像节奏有点带偏了……

05

漳泉之间谁都不服谁,双方长期斗争或者说争夺的焦点,就是厦门。

因为从行政区划上说,从宋代漳泉正式分家开始,厦门岛一直属泉州府,但距离泉州府城比较远,泉州并不太重视。

但厦门岛正好位于漳州母亲河九龙江的入海口,从军事上说,厦门岛是保卫漳州的关键屏障,从经济上说,厦门岛也是漳州最适合的贸易基地,所以漳州人夺取厦门,开发厦门的意愿特别大,一有机会就向朝廷上奏讨要厦门,泉州则一直死死压着不放手……

这时,台湾对厦门命运的巨大影响,又体现出来了。

(咦?咋又扯台湾去了)

明末清初,郑成功一直是以金厦为基地对抗清军的,但随着福建沿海大陆地区逐渐沦丧,金厦不足以承载那么多愿意跟随国姓爷的人口,所以才把台湾打下来,有计划地把百姓转移到台湾,为来日反攻大陆,储备力量。

年,康熙帝派施琅打下了台湾,关于台湾去留,朝廷有不同意见,一派想把台湾的汉人都迁回大陆,一劳永逸,以绝后患,但施琅却力主守台留台。

施琅给出的理由非常中肯。

台湾本身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已有很多百姓在此安居乐业,能给朝廷提供税收兵粮,这么好的一块地,干嘛扔了?

更重要的是,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屏障,如果朝廷不去管,一定会成为海盗聚居地,加上当时西方列强都在垂涎,日后必成东南沿海一大祸患。从国家海防安全的战略角度说,台湾绝不可弃。

尤其是从宋代开始,海上贸易越来越兴旺,宋元明三代都在没有土人居住的澎湖设立了海关(巡检司),但澎湖离金厦远,离台湾近,如果像前朝一样,只守澎湖,不守台湾,澎湖是断然守不住的。

事实上,就是因为荷兰先把澎湖给占了,惹怒了明王朝,出动水师把荷兰人赶走,荷兰人没辙才跑到隔壁台湾去殖民。

这就说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们一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更准确说是从荷兰人手里抢走了台湾——还只是占了台湾西南一小块最肥沃的嘉南平原,其他地方还是原住民的天下。

上图是清康熙61年台湾全图。可见直到年,清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区域依然仅限西海岸平原地区,真正对台湾每一寸土地都进行准确丈量并有效管理的,是年以后的事了。

中国人对台湾进行有效行政管理,就是从郑成功开始的,所以郑成功应该和张骞一样,属于为中国开疆拓土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雕像

总之,万幸万幸,台湾最终还是留在我大清版图内,因此长期和台湾捆绑在一起的厦门岛,地位就变得格外重要。

打下台湾后,福建水师提督立即移驻厦门,次年设立台厦兵备道,统一管理台厦两地政务。

我们总说明清两代中国闭关自守,这话不完全准确。

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到明清时代,已非常成熟,中国对外国特产的需求,远小于外国对中国特产的需求。

而且海商流动性很强,我以前在《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一文里说过(原文已和谐,后台回复“中国”,可提取自我阉割版文章),这是古希腊海洋商业文明基因,和中国黄土农耕文明基因是冲突的,很难管理,出海总会遇上外国人和外国领土,容易有纠纷,就会给政府惹麻烦,甚至你在南洋搞个反革命基地妄图颠覆中央也有可能啊,郑成功不就是这么干的嘛,所以中央政府从一劳永逸的懒政角度出发,很容易做出一禁了之的粗暴决定。

但东南沿海人民靠海吃海,不让人家下海经商是不可能的,官方途径走不通,就只能走私,遇到官方雷霆扫荡,就只能变成武装海盗集团,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倭患不断的根源——倭寇主体是汉人,恰逢战国时代没饭吃的日本浪人只不过是咱雇佣兵罢了

所以明清时期,咱是有时开关有时闭关,闭关那会儿还能靠勘合贸易做点生意,一旦遇上开明皇帝,也会有隆庆开关和康熙开关。

搞定台湾后,康熙爷迅速开关,作为政治军事地位非常独特的天然良港,厦门的经济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

06

除了台湾小弟神助攻,厦门更要感谢隔壁“猪领导”。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曾是全球第一大港,泉州港内和晋江江面出现的大小船只最高峰超过一万艘,那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元代泉州港盛景

这一时期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塔都在游记里对泉州赞不绝口(历史上有没有真来过另说),其历史地位,类似民国时期上海或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甚至堪比盛唐时期的长安。

然而元末乱世,一场亦思巴奚兵乱(波斯兵乱),彻底摧毁了泉州城的繁荣根基。

关于亦思巴奚兵乱,背景非常复杂,牵涉到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元末宫廷斗争,蒙汉战争局势,福建地方军政官员的争权夺利,各宗教之间的冲突,甚至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之间的仇恨,我就不展开了。

总之,亦思巴奚兵乱平息之时,也是元明改朝换代之际,结果莆仙泉州一带饥馑死伤遍地,甚至出现人吃人惨状,因为教派对立,这里原来布满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波斯明教(摩尼教)的寺庙,也大多损毁,印度人、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非洲黑人、欧洲白人也都非死即逃。

外商一个不剩,不敢再来,还做个毛线外贸生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以后,晋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到晋江入海口,不断淤积,导致泉州港逐渐失去了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条件。

到了乾隆年间,厦门就逐渐超越泉州,成为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口岸。

英国人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把厦门作为舟山之外的次选,哪怕没能拿下厦门,也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

到了年,英国人眼里的福建,就只有厦门和福州,泉州靠边站。

随后大量远洋货运涌入厦门港,鼓浪屿成了万国建筑博览园,而泉州港则正式沦为厦门港的附属港……

鼓浪屿

很多泉州人今天愤愤不平,觉得历史上厦门就我下面一跟班小弟,类似于舟山和宁波的关系,老子历史上可牛批了,然鹅,年对口台湾的开放口岸,居然不是泉州而是厦门,这才导致后来泉州一步差,步步差!

看完我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了,泉州被厦门赶超,是历史的必然,是泉州的命。

其实这闽南三兄弟,真能形成合力,相互配合,也是很牛批的。

漳州耕地相对较多,所以农业最发达,泉州则类似温州,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厦门由于地少人多,以三产为龙头。

但问题是谁都不服谁,特别是泉州不是很乐意为厦门做嫁衣。

直到今天,厦漳泉三地依然为谁说的才是“正宗闽南话”吵个不停……

我看网上很多泉州人诉苦贴,言必称泉州GDP全省老大,比福州还高,却一直被福州厦门两头打压,一肚子窝囊气。

甚至我这次旅行原本没准备在泉州停留,真是后台不断有泉州粉丝击鼓鸣冤,说我大泉州太憋屈了,整天被福厦两恶霸欺凌,力哥一定要来看看,为小女子做主啊……

不否认,泉州工业的确比较发达,不仅市区,下面的石狮、晋江经济也都比较发达,但我们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诶~

泉州GDP总量比福州高一点,但人口也比福州多一点,算人均,半斤八两。

至于厦门,人家面积只有你1/6,人口不到你一半,整天拿总量去压人家,说厦门没啥了不起的,好意思啊?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泉州还是和福州差不多,被厦门拉开一大截。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泉州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还没福州高,但经营性收入却近3倍于福州,比厦门也多了两倍多,说明泉州和温州的经济结构相似度很高,外来打工族数量相对偏少,自己做生意当小老板的本地人数量很多,即中小民营经济特别活跃,所以泉州豪车也多。

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几乎得不到中央和省府任何政策、资金或资源倾斜,完全靠自己打拼出今天这身家。

厦门是网红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城市级别还高于福州),甚至今天很多外省人提起福建只知厦门,还以为厦门是省会。加上泉州临近厦门,导致金融、互联网、高科技这些特别挣钱又特别干净的三产,全都倒给厦门,基本没泉州什么事,甚至连年金砖国家峰会都破天荒给了厦门,要知道福建历史上从没举办过类似的高规格活动。

而福州则在强省会战略扶持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省内各种资源都往这里倾斜,自然更容易吸引省内、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企业优先投资。

这么多年下来,泉州依然没被福州拉开来身段,真心不容易,可见泉州人真是敢打敢拼,聪明又吃得起苦,台商“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都是这里传过去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浙沿海逼仄的生存条件,把当地人的文化基因逼出了敢闯敢拼的激进型风格,相对而言,同样沿海,江南地区的民风就没这么激进,更容易小富即安(好像在说我自己)

面对变化莫测的大海,面对前途未卜的命运,人们也就特别容易寻找宗教慰籍,保佑一生平安。

从温州到厦门,我这一路上看到的教堂数量,远超其他城市。

记得第一次进台湾庙宇,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心想怎么能密密麻麻摆放那么多我完全没听说过的神仙……

到闽台缘博物馆参观后才知道,哦,这些都是闽南潮汕一带传过去的。

包括之前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女孩章子欣被拐遇害事件,有网友发现这两神经病的QQ空间内有多张“三山国王”神像照片,认为是邪教洗脑引发的悲剧。

其实三山国王只是潮汕地区客家人经常拜的一个普通神仙,当地人都知道,台湾人也拜。

然后什么清水祖师、三平祖师、X王爷、青山王、保生大帝、注生娘娘、广惠尊王、广泽尊王、开漳圣王、惠泽尊王、开台圣王……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佛祖菩萨孔圣三清妈祖城隍土地公文曲星关二爷太白金星……太神奇了

这种迷信传统,导致福建和粤东/粤西地区今天的出生率,依然是汉人聚居区里的奇葩一朵,哪怕经济比内地更发达,当地农村人重男轻女思想也还是非常严重,还是经常能听到有人家连续生了3、4个女儿,还要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的故事……

我觉得也挺好,总比以后广州街头两三步就能见到一个黑人小伙伴强吧?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胡建广东小伙伴加油,靠你们了哇~

然而任何性格特质都是双刃剑,太强调开拓进取精神和出人头地意识,为了生存赚钱可以忍受一切磨难痛苦,甚至有时亲情都可以牺牲,万一把握不好,就容易走极端。

说句实在的,福建小伙伴别生气哈,其实福建人民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你懂的,出国打黑工的福建人最多,搞电信诈骗的,电话那头大多都是福建口音普通话,医院……

同样为了赚钱,对自己特别狠,特别能吃苦的温州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评价,emmm……反正当年我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时候,很难认同剧中父亲周万顺的三观。

07

今天扯得比较远,但我知道你们还是关心房子,可惜这次我没太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这座城市,免费打个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