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应用中心选择落址泉州,这一由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合作建设的项目,也成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福建省设立的省级创新中心。
校园里,繁花似锦,四季芬芳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将依托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利用增材制造手段攻克一批制约福建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孕育、催生和孵化新产业、新产品、新装备,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造就一批顶尖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培养大量的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校也将成为福建省增材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者,并成为该行业应用标准制定者。
学校正着力构筑产教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同时也在努力践行“科研育人”理念。作为全日制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意在激发科研创新动能,全速发动科研创新“引擎”时,积极构建产学合作、学研相济、研用结合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并打造鲜明“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育人特色,彰显作为全日制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智慧与担当。
拓展平台:“多轮驱动”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新平台带来新突破。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应用中心的到来,无疑给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办学带来新的机会。正如学校常务副校长林东所介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应用中心项目在泉州落地生根,通过建设“三平台一基地”,即建设3D打印、创新设计与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成果产业孵化及应用示范平台,增材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增材制造技术人才聚集及人才培养培训教育基地,不久后,将进一步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在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各行业的应用,服务和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同时,依托这一平台,以增材制造技术为基础,未来还会形成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云制造”模式,通过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在实现系统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有效解决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校园郁郁葱葱,散发着青春与活力
创新平台的拓展,给学校带来新机遇,学校将抓住发展契机,力争建成本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学校抓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应用中心带来的强大动力,将不断健全、完善自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而打造人才创新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科技研发基地。
学校深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以特色专业群为支撑,搭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目前,除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应用中心之外,学校还建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福建应用技术研究院、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福建省及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卢秉恒院士工作站、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众多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借助卢秉恒院士工作站搭建的平台,立足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这三大特色专业群,学校充分发挥卢秉恒院士及其团队的作用,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强化支撑:“内培外引”打造科研创新队伍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根本,更是高校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的“工程”,即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工程”、实施“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双百计划”、推进“百名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形成“高端人才引领,骨干队伍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师梯队的目标。学校着力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闽江学者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2人,桐江学者4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40余人,以及福建省教学、科技创新团队7个,泉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3个,教授工作室若干。同时,学校通过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形式,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人才“内引”与“外联”的无缝对接。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便引进储备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MichaelMacgregor博士、加拿大Edmonton电信研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AshishDuggal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刘胜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教授、博士、企业专家。
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学院艺术大师到学校授课
兴教必重才,强教先强师。学校长期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富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视为办校核心工程。为进一步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学校以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通过各种师资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在师资培养过程,学校打造出一支支优秀教师队伍,还收获诸多荣誉,如获得教育部等六部委授予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第六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取得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特色学科、“双一流”专业、“双一流”课程等一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年5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我国首个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学校荣登全国普通本科“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TOP20)榜单,是福建省民办及独立学院中唯一上榜高校。
天翼云杯全国云创总决赛
师资队伍的优化,让一个个优质科研创新项目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科技人才。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年成为福建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示范点。近年来,学子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共有人次获个奖项,收获的奖牌数居福建省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学子在全省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斩获佳绩,个项目获国家、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申请发明专利、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共多项。
合作创新:汇聚资源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放,是现代大学转型发展必由之路。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建立多元投资实训基地、创新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并致力于促进资源共享,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参与学校教育生态,形成可持续发展办学体系。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德国工业4.0实验中心
学校作为全市乃至全省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行者,以“面向产业、服务地方”为主旨,紧密结合泉州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五大举措”,与政校行企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学校积极打造优质合作平台,建立适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实现产教融合、校地校企互利共赢。如学校充分发挥专业集群优势,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率全市之先创建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为泉州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新模式、新路径。8年12月,学校联合福建和邦永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机器视觉工程技术中心;年5月,学校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原有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基础上,合作创办ICT产业学院。目前,学校共成立人工智能、ICT、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4个产业学院。
福建省与莱法州教育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学校深耕本地优质资源,同时引进国际资源,为科研创新、师资培育和人才培养等提供助力。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实现国际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学校与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等多所高校开展“国际本升硕绿色通道”“本硕连读项目”,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创新。学校还与德国莱法州教育学院共建中德(福建)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该中心入选国家教育部优质省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特别在年福建省与德国莱法州缔结友好省州30周年之际,在省委书记、莱法州议会议长见证下,省长与州长共同签署《福建省政府和莱法州政府关于推动“中德(福建)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建设的备忘录》。在省委书记、省长、莱法州州长、议长见证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与德国费斯托集团签订《智能制造工业4.0培训中心合作协议》,在友好省州合作关系框架下,依托中德(福建)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联合费斯托集团共同培养福建省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共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培养适应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依托中美4+0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学校原汁原味引进美国宾州滑石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和核心课程专业师资,并联合开发课程、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依托将与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艺术大学合作举办的福建乌克兰艺术大学项目,目前乌方每年派遣相关专业资深教授和大师到学校开设“国际大师课”,让师生在校即可充分享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来源:陈士奇文/图
编辑:陈冰清
审核:邱和军
免责声明:本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管理员删除
转载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格式:本文来源泉州招考(ID:quanzhouzhaoka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