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黄娜玲颜福州)保护,是延续文化“根”与“魂”的基础。近年来,泉州市始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新模式,持续推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
守正创新
刺桐古城保护开启“加速度”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折射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是当地人的珍贵记忆,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符号。泉州市文旅局局长李伯群表示,泉州是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近几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泉州古城的活化与保护工作正在稳步展开。保护古城,要留住原真的记忆,需要发动更多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古城。面临保护和开发的双重压力,要在活化的同时又保护好古城的文化。
护其貌、铸其魂、扬其颜、显其韵,刺桐古城保护开启“加速度”。近年来,泉州市采用“多维度”保护手段。多点申报,泉州探索建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等多项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创建多点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全新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专业支撑,致力加强考古能力建设,与中国社科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等国内顶尖级考古专业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遗产保护强化专业支撑。法治保障,先后颁布遗产保护法规4部,并与司法有效衔接,设立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全民参与,探索实行“行政+专家+志愿者”的常态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库,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泉州海丝史迹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中国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福建省试点单位。
“点线面”传承。探索创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模式,打造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点上发力,发挥大师引领带头作用。引导本土非遗大师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梯队。先后建成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目前国内地级市最大综合展示馆),11个县级馆、个传习所、个展示点。线上延伸,完善师徒人才发展链条。面上拓展,推动非遗人才可持续传承。
“活态化”利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理念,打造活态化利用的样本。下绣花功夫,锚定“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目标,对29条古街巷进行改造提升。留烟火气息,保留原住民、老习俗、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推行“家园共造”,让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展文化韵味,打造多处集交流、创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展示馆,让市民和游客不出古城就能感受泉州多元文化之都的韵味。注现代活力,培育搬不走的业态,对闽南特色古厝、南洋风情洋楼、民国老别墅等进行改造提升,引入民宿、咖啡馆、文创店、餐饮店等,打造独具泉州风格的商业业态;策划流动的热点,打造“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润物无声”等品牌活动,吸引大批年轻创意团队入驻,为古城注入新鲜血液,如以当下流行的徒步穿越活动为载体,引导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古城文化魅力,唤醒群众遗产保护自觉。
这些地方的创新实践,通过保护历史建筑的“筋”“骨”“肉”,传承精气神,实现了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打开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成效显著
打造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泉州模式
年7月25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6项。
据了解,申遗成功后,中央、省等主流媒体有关原创报道多条,网络曝光量超过7亿,对泉州申遗成功经验给予多角度、全方位的持续报道,同程旅行上泉州旅游的